道旁僵卧马,撩乱飘风鬃。
足下双烙字,官印依稀红。
借问来何所,乌戈及湟中。
曾从征南军,百战立边功。
老病不见收,流落荒烟丛。
当时列天厩,食料何繁丰。
朝辞长安陌,暮刷幽燕踪。
至今一仰秣,犹能生长风。
道旁僵卧马,撩乱飘风鬃。
足下双烙字,官印依稀红。
借问来何所,乌戈及湟中。
曾从征南军,百战立边功。
老病不见收,流落荒烟丛。
当时列天厩,食料何繁丰。
朝辞长安陌,暮刷幽燕踪。
至今一仰秣,犹能生长风。
这首清代诗人钱宝琛的《道旁》描绘了一匹老马在路边的凄凉景象。首句“道旁僵卧马”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马匹疲惫不堪地躺在路边的情景,显示出其命运的艰辛。接下来,“撩乱飘风鬃”进一步描绘了马鬃在风中飘散的凌乱,暗示了马的衰老和环境的恶劣。
“足下双烙字,官印依稀红”通过细节描写,揭示了这匹马曾经的身份——可能是官家的坐骑,烙印上的官印虽已模糊不清,但仍透露出它过去的荣耀。“乌戈及湟中”可能是指马的原籍或征战之地,暗示了它的军事背景。
“曾从征南军,百战立边功”两句高度赞扬了马的英勇与功绩,它曾参与南征,屡立战功。然而,“老病不见收,流落荒烟丛”则揭示了马的现状,因年老体衰和伤病被遗弃,只能在荒烟笼罩的野外度过余生。
最后四句回忆起马昔日的荣光:“当时列天厩,食料何繁丰”,那时它享受着优渥的生活;“朝辞长安陌,暮刷幽燕踪”展现了它曾经的足迹遍布各地。而今,“至今一仰秣,犹能生长风”表达出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马的精神风貌依然如风一般坚韧。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马为载体,寓言了人生的起伏和世事的变迁,表达了对老去英雄的同情与敬意。
老嫌智巧累形躯,欲就田翁学破除。
百岁用痴能几许,救吾黥劓可无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