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旌宛转下滁州,真气如闻在后头。
圣代豪贤多九列,何人数马似恬侯。
双旌宛转下滁州,真气如闻在后头。
圣代豪贤多九列,何人数马似恬侯。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抵滁阳闻拱辰石太仆将至留赠(其一)》。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前往滁州的途中,听到即将到达的拱辰石太仆的消息时的情景与感受。
首句“双旌宛转下滁州”,以“双旌”象征队伍的威严与庄重,形象地描绘出队伍缓缓行进至滁州的情景,展现出一种宁静而肃穆的氛围。接着,“真气如闻在后头”,则通过“真气”这一意象,巧妙地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拱辰石太仆的期待与敬仰之情,仿佛他的到来带来了一种神圣的气息,令人感到振奋与期待。
随后,“圣代豪贤多九列,何人数马似恬侯”,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对时代与人物的感慨。在“圣代”(即盛世)之下,众多豪杰贤士各居高位,但作者却独提“何人数马似恬侯”,这里的“恬侯”可能是指某位具体的人物,或是借指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人物。这句话既是对当时社会人才辈出的赞美,也是对某些特定人物才能与贡献的高度评价,暗示了作者对于这些人物的钦佩与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不仅展现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个人情感与思考,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人才观与价值取向,具有较高的文学与历史价值。
相公宅前杨柳树,野鹊飞来复飞去。
东家斫树枝,西家斫树枝。
东家西家斫树枝,发遣野鹊巢何枝。
相君处分留野鹊,一月生得三个儿。
相君长命复富贵,口舌贫穷徒尔为。
江村日暮寻遗老,江水东流横浩浩。
竹里闲窗不见人,门前旧路生青草。
丘壑趣如此,暮年始栖偃。
赖遇无心云,不笑归来晚。
鸣鸠拂红枝,初服傍清畎。
昨日山僧来,犹嫌嘉遁浅。
托君紫阳家,路灭心更远。
梯云创其居,抱犊上绝巘。
杏田溪一曲,霞境峰几转。
路石挂飞泉,谢公应在眼。
愿言携手去,采药长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