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无相非,末流乖心迹。
高怀苟不亮,执谊日以积。
贤随贵同用,愚与贱交役。
腾名自有阶,投谗岂无隙。
营营棘上蝇,可以携金石。
履纯思寡尤,超方鲜奇策。
毁誉苟未忘,顾影惭局蹐。
至道无相非,末流乖心迹。
高怀苟不亮,执谊日以积。
贤随贵同用,愚与贱交役。
腾名自有阶,投谗岂无隙。
营营棘上蝇,可以携金石。
履纯思寡尤,超方鲜奇策。
毁誉苟未忘,顾影惭局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子龙所作的《杂诗四首》之三。诗中探讨了人性、社会关系以及道德观念的深刻主题。
首句“至道无相非”提出了一种超越表象、追求内在真理的观点。接着,“末流乖心迹”指出社会风气可能背离了本心,暗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接下来的几句“高怀苟不亮,执谊日以积”,表达了对高尚情操和真挚友谊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在现实中这些品质可能逐渐被忽视或稀释的现象。
“贤随贵同用,愚与贱交役”对比了不同社会地位者的生活状态,指出权力与地位往往决定了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命运。“腾名自有阶,投谗岂无隙”则反映了名声与诽谤之间的复杂关系,暗示了在追求名誉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利用他人弱点的机会。
“营营棘上蝇,可以携金石”运用比喻,将那些在权力斗争中追逐利益的人比作在棘刺上飞舞的苍蝇,形象地描绘了他们为了获取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形象。“履纯思寡尤,超方鲜奇策”强调了保持纯洁思想的重要性,并指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超脱常规、独辟蹊径的人并不多见。
最后,“毁誉苟未忘,顾影惭局蹐”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声誉和自我反省的思考。即使面对外界的赞誉或批评,一个人也应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避免因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束缚了自己的行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对比,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社会关系以及道德观念的复杂性,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洞察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空斋寂寞春寒,坐来庭竹风声悄。
天低云暖,冰花谁剪,须臾云扰好是东君,与时呈瑞,春回枯槁。
快黄尘厌尽,千林膏沐,休更问,青山老。
我爱春来起早。恍芸窗、光摇琼岛。
玉华城郭,炊烟巷陌,酒旗风袅。
高兴悠然,沽垆思与,文园倾倒。
为使君预报,春城灯火,比年时好。
家住孤峰,门临曲涧,木作横桥。
与世事相违,心求活计,蓑衣挂体,斧柄悬腰。
出入玄关,往来幽径,直上高山采古樵。
时攀就,把千枝攒簇,一担平挑。归来快乐逍遥。
且放下千斤饮一瓢。
这日用家常,随缘随分,今朝明日,自有新条。
一曲高歌,三声短笛,遏断行云透碧霄。
其中乐,有山猿献果,四皓相招。
九秋风露,洗尘埃、人似华峰独立。
兰省东南经济地,正赖风流筹画。
湖海胸襟,冰霜气节,邈矣公难及。
苍生望重,故园休梦泉石。
且对得意江山,登临一笑,香满黄花席。
更把西湖都酿酒,醉取白云诗客。
乘兴为公,遍游仙府,检下长生籍。
妙毫浓墨,书公寿禄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