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拖碧绕崔嵬,瓶钵偏宜向此隈。
农罢树阴黄犊卧,斋时山下白衣来。
松多往日门人种,路是前朝释子开。
三卷贝多金粟语,可能心炼得成灰。
一溪拖碧绕崔嵬,瓶钵偏宜向此隈。
农罢树阴黄犊卧,斋时山下白衣来。
松多往日门人种,路是前朝释子开。
三卷贝多金粟语,可能心炼得成灰。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山谷风光,溪水环绕着峻险的崔嵬之地,恰似古人择佳境以居。"瓶钵偏宜向此隈"一句,透露出诗人对此地的钟爱与适意,似乎这里是隐逸修行的理想所在。
"农罢树阴黄犊卧"表达了劳作之后在树荫下休息的情景,"斋时山下白衣来"则显露出一种超然物外、清净自守的生活状态。这里的"斋时"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斋戒,即僧众定期聚集之时,而"白衣来"则可能是指普通百姓或信徒前来朝拜。
"松多往日门人种,路是前朝释子开"两句,提到了往昔有人在这里种植松树,形成了一条由古代僧侣所开辟的道路。这些描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沉淀。
最后两句"三卷贝多金粟语,可能心炼得成灰"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展现。他可能在这里研读佛经(以贝叶为页的经书),通过长期的心灵修炼,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坚韧如同炼过的金属。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景象,更蕴含着诗人对佛法的追求和个人精神世界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