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神龙蟠九渊,今睹大象扶诸天。
何年幻此一佛国,两耳不动山苍然。
上乘菩萨踞其上,妙千手眼化大千。
众生颠倒梦始觉,热病得汗诸魔跧。
两客游山饮崖泉,拍手唤醒书台仙。
一邱一壑傥如愿,同竟大悲香火缘。
昔闻神龙蟠九渊,今睹大象扶诸天。
何年幻此一佛国,两耳不动山苍然。
上乘菩萨踞其上,妙千手眼化大千。
众生颠倒梦始觉,热病得汗诸魔跧。
两客游山饮崖泉,拍手唤醒书台仙。
一邱一壑傥如愿,同竟大悲香火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壮观的景象,以象耳山为背景。诗人袁倚通过想象,将神龙与大象的形象融合,象征着深邃与崇高。他询问这座山是如何幻化成佛国的,强调了山中静穆的大象两耳不动,仿佛守护着这片神圣之地。
山上的菩萨形象栩栩如生,千手千眼,能化现大千世界,寓意佛法无边,能够启迪众生从迷惑中觉醒。诗人借此传达出佛法能解救世人于苦海,让热病般的烦恼得以消散,魔众退缩。
两位游客在山中畅饮清泉,他们的笑声惊动了隐居的仙人,暗示着自然与超凡的和谐共处。诗人表达了对山水之乐的向往,希望如能在此山水间实现愿望,一同修行,以大悲心追求香火之缘,即佛教中的修行与信仰。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象耳山为载体,寓言佛法的力量,体现了宋代理想主义和禅宗思想的交融,富有哲理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