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馀,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馀,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收获的图景,通过对橡子和稻谷的描述,展现了农人在寒冷中辛勤劳作的情形。同时,诗中也隐含着对贪官吏剥削百姓的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矛盾。
诗中的“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生动地描绘出橡树果实成熟、散落在地的情景。而“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则展现了老妪在清晨的寒霜中拾取橡子的艰辛场景。接下来的“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和“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表达了农人收获与储备食物以度过寒冷冬季的辛劳。
诗中“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则转向对稻谷成熟和加工的描写,通过“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表达了农民在收成后将粮食上缴给官府,而自己却没有余粮可留。
然而,在“如何一石馀,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中,诗人对那些贪婪的官吏进行了批判,他们在丈量时作弊,剥夺农人的辛勤果实。而“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则揭露了官府与地主如何通过高利贷和强征的方式,使得农民即便在收成季节也难以摆脱贫困。
最后,“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表达了诗人对这类不公正现象的悲哀和愤慨,以及对辛勤劳作而仍处于困境中的农民的同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揭示了社会矛盾,并传达出诗人对于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怀与对不义之事的批判。
吴苑荒凉故国名,吴山月上照江明。
残春碧树自留影,半夜子规何处声。
芦叶长侵洲渚暗,蘋花开尽水烟平。
经过此地千年恨,荏苒东风露色清。
县城苍翠里,客路两崖开。
硖石云漠漠,东风吹雨来。
吾兄此为吏,薄宦知无媒。
方寸抱秦镜,声名传楚材。
折腰五斗间,僶俛随尘埃。
秩满少馀俸,家贫仍散财。
谁言次东道,暂预倾金罍。
虽欲少留此,其如归限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