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战争的悲壮图景,通过对荒凉之地、战乱之后遗留的白骨和残垣断壁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中“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开篇便设定了一种荒凉古老的边塞氛围,而“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边疆战事的忧虑和警觉。接下来的“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和“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更是对战争带来毁灭性后果的描绘,这些景象都显得异常苍凉。
在诗的中间部分,“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诗人通过提问和对“圣皇”的描述,表达了对战争原因的探究以及对于统治者的批判态度。紧接着,“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则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人员巨大损失的悲叹,这里的“哀哀泪如雨”更是强化了这种悲痛的情感。
最后,“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诗人表达了对即将启程的士兵和他们背井离乡、投入战乱的命运的哀痛,同时也提到了历史上的名将李牧,借此表达了对于当前无良将领导的担忧,以及边疆人民的艰难处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战争毁灭性的深刻认识,也表现出了他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历史的沉思。
凤诏传天北,輶轩指建章。
既能思贾谊,何患老冯唐。
况是高门庆,从来美誉彰。
灵台悬宝镜,峻节凛秋霜。
庖刃诚难敌,黄陂岂易量。
承家但清白,报国颇施张。
属部分氂犬,终朝事锦囊。
收功殊俗士,知已恃明王。
此去堪前贺,胡为独倍伤。
昔沾淮水润,今借德星光。
折柳故多恨,衔环空不忘。
他年重望履,应已步岩廊。
万卷藏书肯自閒,沉涵圣道欲晞颜。
片心既与人寰远,逸驾宁容俗士攀。
嗟我曳裾胶扰处,荷君置榻寂寥间。
藜羹玉麈清何限,每到斜阳不忍还。
人臣难有己,况复顾其家。
忘家以徇国,致主为勋华。
割爱非不仁,成功讵能加。
御史殿中杰,指摘生疵瑕。
昔如鹄矫云,今如兔罹罝。
省符到房陵,驱逐殊喧哗。
即日出门去,形影自天涯。
羁皇携众雏,惊散随风沙。
渺漭失处所,何由书报嘉。
君心固已定,闻者空伤嗟。
秋声起庭端,索索故时语。
几人清镜中,鬓发默自许。
东邻坐长叹,曰此非吾所。
平生困一官,湎若醉醪醑。
幸今豁然醒,可以事高举。
田园熟瓜芋,茅茨庇风雨。
向来避席人,把臂相尔汝。
年光虽云暮,犹足送寒暑。
斯言不浪酬,即日去幕府。
我惟尘世浮,贵贱等逆旅。
宽为百年期,形骸一丘土。
夫君脱身还,岂不知所处。
行矣数珠功,青天走龙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