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随山根,宛转流出迥。
滩声绕县门,孤城数家静。
风土殊可怪,十人五生瘿。
土屋响牛铎,壁满残日影。
行迟欲问宿,连户皆莫肯。
亭长独见留,半榻亦多幸。
呼童此晚炊,粝饭谷带颖。
野蔌不可得,敢望肉与饼。
途行乃至此,俭素当自省。
一水随山根,宛转流出迥。
滩声绕县门,孤城数家静。
风土殊可怪,十人五生瘿。
土屋响牛铎,壁满残日影。
行迟欲问宿,连户皆莫肯。
亭长独见留,半榻亦多幸。
呼童此晚炊,粝饭谷带颖。
野蔌不可得,敢望肉与饼。
途行乃至此,俭素当自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徐贲在沁水县的所见所感。首句“一水随山根,宛转流出迥”展现了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象,溪流曲折地穿行于山间,显得深远而宁静。接下来,“滩声绕县门,孤城数家静”描绘了县城的孤独与寂静,滩水声回荡,只有零星几户人家,更显寂寥。
诗人对当地的风土感到惊奇,“十人五生瘿”,说明当地居民健康状况可能不佳,可能水质或环境特殊,导致较多人生瘿疾。接着写到简朴的生活状态,“土屋响牛铎,壁满残日影”,土屋内牛铎声响起,夕阳余晖洒满墙壁,显示出生活的简朴和时间的流逝。
诗人想找个地方投宿,却发现“行迟欲问宿,连户皆莫肯”,人们不愿接纳他。然而,一位亭长却破例留宿,让他感到“半榻亦多幸”。晚餐时分,主人虽只能提供粗糙的糙米饭和未脱壳的谷物,但诗人仍心怀感激,表示即使野外蔬菜都难以获取,更别提肉类和面饼,这让他反思旅途中的俭朴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沁水县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诗人自身的体验,展现出元末明初时期边远地区朴素而艰辛的生活面貌,同时也寓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自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