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屋包山,焦山山包屋。
包屋未免俭,包山未免俗。
昆明湖映带,万寿山阴麓。
恰当建三楹,石壁在其腹。
山包屋亦包,丰啬适兼足。
颜曰清可轩,可意饶清淑。
璆琳匪所宜,鼎彝或堪蓄。
挂琴拟号陶,安铫聊仿陆。
人尽返淳风,岂非天下福。
金山屋包山,焦山山包屋。
包屋未免俭,包山未免俗。
昆明湖映带,万寿山阴麓。
恰当建三楹,石壁在其腹。
山包屋亦包,丰啬适兼足。
颜曰清可轩,可意饶清淑。
璆琳匪所宜,鼎彝或堪蓄。
挂琴拟号陶,安铫聊仿陆。
人尽返淳风,岂非天下福。
这首诗描绘了清可轩的环境与布局,以及其蕴含的文化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清可轩置于昆明湖与万寿山之间,巧妙地运用“金山屋包山,焦山山包屋”的比喻,既展现了建筑的独特设计,也暗示了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包屋未免俭,包山未免俗”两句,表达了对传统建筑风格的思考,既赞扬了简约之美,又指出了过于朴素可能带来的单调感;同时,通过“包山未免俗”一句,强调了与自然融合的重要性,避免了过分人工化的痕迹。
“恰当选建三楹,石壁在其腹”则点明了清可轩的规模与选址,三楹小屋依山傍水,石壁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隐逸而雅致的空间感。接下来,“山包屋亦包,丰啬适兼足”进一步阐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交融,既体现了空间的丰富层次,又达到了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颜曰清可轩,可意饶清淑”赋予了建筑以诗意的名字,不仅体现了主人的审美情趣,也预示了其内部环境的高雅与宁静。“璆琳匪所宜,鼎彝或堪蓄”则通过对比,强调了清可轩内收藏品的选择标准,既不宜过于华丽,又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
最后,“挂琴拟号陶,安铫聊仿陆”描绘了清可轩内的生活场景,挂琴象征着音乐艺术的追求,安铫则可能指的是茶具,暗示了主人对于生活品质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尽返淳风,岂非天下福”表达了对回归自然、淳朴生活的向往,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清可轩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以及其中蕴含的高雅生活情趣和深厚文化底蕴,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居所和生活方式的追求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