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之山何崔嵬,壁立万古无倾颓。
冲寒疾风吹不起,百夫蹙踏激荡鸣轻雷。
抛衣奋臂各成队,尻竦足撑下如坠。
初闻殷殷继咚咚,馀音似与宫商配。
或言此地肺,中空乃作响。
遮莫入柱穴,元气时下上。
一窍偶闭声隆隆,正如双耳被人蒙。
是谁好事为此剧,嘲笑不怕恼天公。
沙本不解鸣,沙鸣人所使。
游嬉值升平,感慨念厥始。
敦煌古郡几回开,鼙鼓惊天动地来。
今日沙场围绣壤,依稀琴筑费人猜。
鸣沙之山何崔嵬,壁立万古无倾颓。
冲寒疾风吹不起,百夫蹙踏激荡鸣轻雷。
抛衣奋臂各成队,尻竦足撑下如坠。
初闻殷殷继咚咚,馀音似与宫商配。
或言此地肺,中空乃作响。
遮莫入柱穴,元气时下上。
一窍偶闭声隆隆,正如双耳被人蒙。
是谁好事为此剧,嘲笑不怕恼天公。
沙本不解鸣,沙鸣人所使。
游嬉值升平,感慨念厥始。
敦煌古郡几回开,鼙鼓惊天动地来。
今日沙场围绣壤,依稀琴筑费人猜。
这首《鸣沙山歌》由清代诗人朱坤创作,描绘了鸣沙山的奇观及其背后蕴含的自然与人文哲思。
鸣沙之山巍峨壮观,屹立万年不倒,寒风凛冽却难以撼动其分毫。登山者们身着衣物,挥舞手臂,形成队伍,挺直后背,如同要坠落一般。起初,山体发出沉闷而连续的声音,仿佛是深沉的鼓声,随后逐渐变为清脆的响声,与宫商之声相呼应,令人遐想。
有人推测,这声音源于山体内部的中空结构,使得空气流动产生共鸣。即使深入山体内部,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原始的生命力在上下涌动。有时,山体的某个孔洞突然关闭,便会发出隆隆巨响,仿佛是双耳被堵住,无法听到外界的声音。这究竟是谁人为制造的奇景,竟敢戏弄天地,让沙子发声?
沙子本身并不具备鸣响的能力,但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了它的声音。在太平盛世游玩之时,人们或许会感慨于这一自然现象的起源。鸣沙山所在的敦煌古郡,历史上多次兴衰更迭,曾经有过激烈的战争场面。如今,这里似乎又恢复了宁静,但那曾经的喧嚣仍让人浮想联翩。
这首诗不仅赞美了鸣沙山的自然奇观,还蕴含了对历史变迁、人与自然关系以及时代更替的深刻思考。通过描绘这一独特景观,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洞察。
爱客幽僧开竹房,春来偏称举离觞。
东风立马情如海,南雪欺人鬓欲霜。
关树萧疏家在望,江梅零落路生香。
后期莫忘论交地,随处江湖与庙廊。
远别情随夜漏深,骊驹歌罢似难禁。
故人药石能投我,何处疮痍最苦心。
入蜀杜陵诗益壮,赋梁枚乘病多侵。
彤襜明日辞金阙,济旱须为四海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