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鞭笞学官府,翁怜儿痴旁笑侮。
翁出坐曹鞭复呵,贤于群儿能几何。
儿曹鞭人以为戏,公怒鞭人血流地。
等为戏剧谁复先,我笑谓翁儿更贤。
儿童鞭笞学官府,翁怜儿痴旁笑侮。
翁出坐曹鞭复呵,贤于群儿能几何。
儿曹鞭人以为戏,公怒鞭人血流地。
等为戏剧谁复先,我笑谓翁儿更贤。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儿童模仿官府体罚的场景,反映出社会中权力与权威的传递。诗人苏轼以儿童被父母责打作为比喻,指出即使孩童模仿大人的行为,翁父看似在教育,但实际上他的严厉和嘲笑可能并不比孩子们更有智慧。诗中的"翁怜儿痴旁笑侮",形象地刻画了翁父的矛盾态度,他既怜悯孩子的无知,又以嘲笑的方式对待。
接着,诗人将翁父与官府的鞭笞行为相提并论,指出两者在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都在使用鞭子作为惩罚手段。然而,当翁父真的动怒,对人施以重罚,导致流血的后果时,诗人质疑这种戏剧化的惩戒方式,认为它并非真正的教育之道。
最后,诗人自嘲地说,比起翁父,那些被鞭打的孩子们或许更为贤明,因为他们至少知道这是游戏,而翁父的行为则显得过于严肃和无情。这首诗寓言性强,讽刺了过度严苛的教育方式,以及成人世界对儿童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