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包尸誓此生,岂知今日塞尘清。
强随举子论兵要,直为君王下诏明。
老将犹能贾馀勇,少年未分怯先声。
元戎十乘他时事,莫厌边亭夜报更。
马革包尸誓此生,岂知今日塞尘清。
强随举子论兵要,直为君王下诏明。
老将犹能贾馀勇,少年未分怯先声。
元戎十乘他时事,莫厌边亭夜报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韩驹所作的《次韵王给事观殿试唱名(其二)》。诗中描绘了一位老将对国家忠诚不渝的形象,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喜悦以及对年轻将领的勉励之情。
首句“马革包尸誓此生”,生动地展现了老将为国捐躯的决心,以马革裹尸形容战死沙场的情景,誓言一生都将为国效力,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接着,“岂知今日塞尘清”一句,转折出意料之外的惊喜——原本以为战事不断,但如今边境已安宁,塞外之尘埃得以清净,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结束的喜悦。
“强随举子论兵要,直为君王下诏明”两句,通过对比老将与年轻将领的不同身份和职责,强调了老将虽年长但仍愿意贡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国家的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也体现了君王的英明决策。
“老将犹能贾馀勇,少年未分怯先声”则进一步赞扬了老将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对年轻将领寄予厚望,鼓励他们不要因为害怕而退缩,要勇敢面对挑战。
最后,“元戎十乘他时事,莫厌边亭夜报更”两句,预示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军事行动,但老将已经做好了准备,不会畏惧夜晚的边防警报,展现了军人的坚守与担当。
整首诗通过对老将形象的刻画,既赞美了他们的忠诚与英勇,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充满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毛颖归余,楮生从我,陶泓三事奇瑰。
陈玄不止,尚未得相陪。
日夜搜神定思,在何处、多隐文才。
谁堪访,高明上士,唯有彦中来。浑材。
如见慧,便教磨出,云浪恢恢。
书灵任宝篆,救苦消灾。
愿使家家奉道,人人悟、总免轮回。
成功行,前程路稳,同去宴蓬莱。
灵风透骨髓,秀气盈肢节。
抽添离与坎,动静相交设。
符数周天,造聚阴阳气神结。
黄庭锦帐浑孕瑞,变化阳魂,胜地天通彻。细分别。
三千真造化,消息玄黄泄。
性光无点污,莹如冰据澡雪。顿超三界真欢悦。
歌吟游阆苑,道情清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