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枕秦淮路。是前贤、忠魂毅魄,旧凭依处。
罗刹矶边黄礼部,死事英风千古。
更堪叹、烈妻贞女。
嚼齿握拳人不见,仗江头、断石传馀怒。
三百载,血痕露。一家更代非深误。
尚纷纷、捐躯湛族,掉头不顾。
假使先生今日在,遗憾更难悉数。
应哭杀、临春玉树。
我向祠堂瞻拜罢,骤一天、苦雾飞寒雨。
闪闪见,云旗舞。
庙枕秦淮路。是前贤、忠魂毅魄,旧凭依处。
罗刹矶边黄礼部,死事英风千古。
更堪叹、烈妻贞女。
嚼齿握拳人不见,仗江头、断石传馀怒。
三百载,血痕露。一家更代非深误。
尚纷纷、捐躯湛族,掉头不顾。
假使先生今日在,遗憾更难悉数。
应哭杀、临春玉树。
我向祠堂瞻拜罢,骤一天、苦雾飞寒雨。
闪闪见,云旗舞。
这首《贺新郎》词,以“明侍中黄公忠烈祠”为背景,展现了对黄公忠烈及其家族的深切缅怀与崇敬之情。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将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悲壮而肃穆的氛围。
开篇“庙枕秦淮路”,点明黄公忠烈祠所处的位置,秦淮河畔,古道旁,暗示着祠堂的历史悠久与地理位置的重要。接着,“是前贤、忠魂毅魄,旧凭依处”,直接赞美黄公忠烈及其家族的忠诚与坚毅精神,将他们视为历史上的典范。
“罗刹矶边黄礼部,死事英风千古”,进一步描述黄公忠烈的英勇事迹,特别是他在罗刹矶边的壮烈牺牲,其英风流传千古,表达了对他的崇高敬仰。接下来,“更堪叹、烈妻贞女”,转而赞颂黄公忠烈的妻子与女儿的贞洁与勇气,强调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与牺牲精神。
“嚼齿握拳人不见,仗江头、断石传馀怒”,通过“嚼齿握拳”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黄公忠烈及其家人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精神,即使在看不见的时刻,他们的愤怒与决心依然通过断石传递出来,象征着他们精神的永存。
“三百载,血痕露”,强调时间的漫长与历史的见证,三百年的岁月里,黄公忠烈的事迹如同血痕一般,历久弥新,深入人心。接下来,“一家更代非深误”,指出黄公忠烈家族的传承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深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尚纷纷、捐躯湛族,掉头不顾”,再次强调黄公忠烈及其家族成员的牺牲精神,即便面临生死抉择,也毫不犹豫地投身于事业之中,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假使先生今日在,遗憾更难悉数”,表达了对黄公忠烈如果能活在当下,其贡献与影响将更加深远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未能亲眼见证其伟大事迹的遗憾。
“应哭杀、临春玉树”,通过“临春玉树”的形象,比喻黄公忠烈及其家族的贡献如同春天的花朵,美丽而珍贵,但又容易凋零,表达了对英雄逝去的惋惜之情。
最后,“我向祠堂瞻拜罢,骤一天、苦雾飞寒雨”,描绘了作者在祠堂瞻拜后,天空突然降下苦雾和寒雨的场景,这一自然现象似乎与祠堂内庄严肃穆的气氛相呼应,增强了整体的哀悼与怀念之情。
“闪闪见,云旗舞”,以“云旗舞”作为结尾,象征着黄公忠烈及其家族的精神如同云中的旗帜,虽历经风雨,却依然飘扬不息,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
整首词通过对黄公忠烈及其家族事迹的深情回顾与赞美,不仅展现了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也蕴含了对忠诚、勇敢、牺牲精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后世的启示与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