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上兼翻两藏经,教分末学听徒荧。
倘能领悟西来意,宁碍东行紫气停。
案上兼翻两藏经,教分末学听徒荧。
倘能领悟西来意,宁碍东行紫气停。
这首诗描绘了在秋日里园中居住时的悠闲与思考。诗人坐在案前,翻阅着佛教经典,教导学生并倾听他们的疑惑。他似乎在寻求一种超越世俗的理解,即“西来意”,这可能指的是佛教的某些核心教义。尽管身处东行的景象之中,诗人却似乎并未被外界所扰,表明他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在繁忙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和深刻思考的态度,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元素,表达了对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共存的追求。
前日挥轻扇,今日御重衣。
重衣御则已,仍惊朝雪飞。
数峰起天末,练练生光辉。
有如老大臣,正色立玉墀。
风自山椒来,凛凛折我髭。
马上久驻目,感此良惨悽。
一昏复一晓,冉冉岁月移。
忆昨大观初,我始垂髫儿。
倏忽一弹指,面目生权奇。
今朝天上雪,宛作山中姿。
岂免三十年,侵我两鬓垂。
况此甲马动,忧端宿肝脾。
何当拨百忧,采采山中芝。
一洗稻粱气,摄身凌霏微。
春花与冬雪,俯视造化为。
去去宜努力,所幸今未衰。
经年厌粱肉,颇觉道气浑。
孟春奉斋戒,敕厨唯素飧。
淮南地甚暖,甘菊生篱根。
长芽触土膏,小叶弄晴暾。
采采忽盈把,洗去朝露痕。
俸面新且细,溲摄如玉墩。
随刀落银镂,煮投寒泉盆。
杂此青青色,芳草敌兰荪。
一举无孑遗,空愧越碗存。
解衣露其腹,稚子为我扪。
饱惭广文郑,饥谢鲁山元。
况吾草泽士,藜藿供朝昏。
谬因事笔砚,名通金马门。
官供政事食,久直紫微垣。
谁言谪滁上,吾族饱且温。
既无甘旨庆,焉用品味繁。
子美重槐叶,直欲献至尊。
起予有遗韵,甫也可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