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山上鹞儿飞,山下都是刺棠梨。
只顾鹞飞不顾脚,踏著棠梨才得知。
高高山上鹞儿飞,山下都是刺棠梨。
只顾鹞飞不顾脚,踏著棠梨才得知。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寓言故事,展现了深刻的哲理与人生智慧。
“高高山上鹞儿飞,山下都是刺棠梨。” 开篇以鹞儿在高山飞翔,山下满是刺棠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自由与束缚并存的对比。鹞儿象征着追求自由与梦想的人,而刺棠梨则代表了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只顾鹞飞不顾脚,踏著棠梨才得知。” 这句话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目标时往往忽视了脚下的路途,直到遇到困难或挫折,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反思,也暗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富人子作风鸢图偿平生酒肉之饷” 描述了一个富家子弟为了偿还酒肉之债,制作风筝的故事。风筝在这里象征着追求物质享受与欲望的象征,而偿还债务则反映了对过去行为的反思与责任。
“其图必立遭毁裂为蝴蝶化去久矣” 指出这个故事的结局,即风筝最终被毁坏,化为蝴蝶飞走。这既是对于追求短暂快乐的讽刺,也是对转变与重生的隐喻。
“予慕而拟作之” 表达了诗人对这个故事的喜爱与共鸣,想要创作类似的作品。
“童子知羡乌获之鼎不知其不可扛也” 引用了乌获扛鼎的典故,强调了力量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面对超出自己能力的事物时的无奈。
“来丹计粒而食乃其报黑卵必请宵练快自握亦取其意之所趋而巳矣” 这部分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待,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和智慧,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故事,探讨了自由与约束、追求与后果、责任与转变、力量与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等多个主题,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与子廿年交,冠裳弄恢诡。
动驰身外名,妄念参悲喜。
真到天地翻,相看只如此。
出世岂空言,吾庐枕秋水。
愧无辟谷方,炊烟时一起。
等身若众木,回心向初地。
始知寂寞中,无惧亦无悔。
山鸣暮雨深,秋光在灯底。
了了去来今,悠悠吾与子。
隔水倘结邻,云山从此始。
昨岁古城隅,喧阗逐马迹。
兹游复何有,败苇如折戟。
山僧阅世变,惘惘肃行客。
兴来泉悦耳,事往尘涴壁。
偶然会心处,岂必夙所历。
笑语得春先,馀寒觉昼寂。
远望牛首山,小于坐旁石。
六代兴亡图,一一罗几席。
薄晴有新意,春气相与白。
不有江山助,风光亦虚掷。
感念半山老,大名毁所积。
是非逐世改,来者又谁惜。
明日约探梅,回视今复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