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秋风日已凄清,况是羁人骋望情。
红叶不曾殊海国,黄花只少对山亭。
京华作赋悲摇落,故里登高忆弟兄。
何用茱萸今日会,年年酒向客中倾。
季秋风日已凄清,况是羁人骋望情。
红叶不曾殊海国,黄花只少对山亭。
京华作赋悲摇落,故里登高忆弟兄。
何用茱萸今日会,年年酒向客中倾。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诗人站在城西眺望的情景。通过“季秋风日已凄清”一句,诗人以季节的变换和天气的凉爽来渲染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接着,“况是羁人骋望情”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羁旅之人,因远离家乡而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红叶不曾殊海国”一句,诗人将眼前的红叶比作海国的景色,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即使身处异乡,也能感受到与家乡相似的景象。“黄花只少对山亭”则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黄花(菊花)在山亭旁盛开,但似乎少了与之相伴的人,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京华作赋悲摇落”一句,诗人回忆起在京城写作时的感伤,感叹时光易逝,万物凋零。“故里登高忆弟兄”则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怀念,希望能在重阳节这一天,与兄弟们一同登高赏菊。
最后,“何用茱萸今日会,年年酒向客中倾”两句,诗人感慨于茱萸只能在家乡与亲人共赏,而自己只能在客居他乡时独自饮酒,表达了对团聚的渴望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
裹麻已终制,祥琴发新声。
轩前双老鹤,闻之飞且鸣。
曲终静坐生遐想,此鹤先人在时养。
闻琴彷佛似知音,长日轩前听琴响。
先人时复一理弦,振羽蹁跹声划然。
自从人琴俱已矣,吞声饮恨逾三年。
此日闻琴声喔喔,似谓九原人复作。
物情如此感人心,不觉潸然双泪落。
嗟君自是纯孝人,百年无日不思亲。
由此开轩名听鹤,一回听鹤一沾巾。
彼美人兮貌清扬,开轩适近茹溪傍。
依稀辋川之风景,恍惚浣花之草堂。
雨过娟娟修竹净,风来馥馥崇兰香。
时看霏翠落虚牖,或见水气生寒光。
终朝相对尘虑息,如游九畹浮三湘。
神閒气和乐自然,飞梦不到名利场。
谢家兰玉信堪拟,蒋氏三径还可方。
累世相承在诗礼,应是前人庆泽长。
元纲告衅天柱倾,太白夜夜摇光晶。
陈胜之徒起相继,首陷颍蔡次鄂荆。
浩浩妖氛塞天地,不意来薄浔阳城。
浔阳江淮一保障,李侯忠义能支撑。
完城练卒矢杀贼,君臣义重视死轻。
十万红巾夜飞渡,晓觇山前皆贼营。
羽书沉沉烽火急,霜露肃肃边笳鸣。
挺身大小百馀战,斩刈无算贼胆惊。
鼓鼙无声日光薄,阴风西来膏血腥。
奈何中外失救援,皇天后土呼不应。
挥戈跃马决一战,临终骂贼口不停。
英英烈气排山岳,落落芳名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不死,侯今虽死犹如生。
我来泊舟谒祠下,奠以寒泉荐菊英。
坐招五老歌楚些,山光水色含馀情。
卓哉天游翁,行高学尤富。
蚤年拥皋比,烨烨腾芳誉。
后来教成均,寻复登玉署。
上结九重知,声名益昭著。
竟赴玉楼招,哀歌闻薤露。
峨峨九龙山,今喜遂安厝。
嗟予旧同寅,道义交有素。
恒惭负明义,弗获重临顾。
遥遥许剑心,梦寐伤迟暮。
今秋来浙西,幸得拜公墓。
洁兹生刍奠,清酤渍绵絮。
空怀郭有道,不见王文度。
揾泪下荒丘,风吹白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