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霞未卷。和晓岫、空青付谁裁剪。花师戏成幻。
约娇春千里,翠深红浅。回头意懒。
但微认、崔徽背面。
映衫痕、一色惺憁,误道藕丝秋半。曾见。
梦中彩笔,歌畔檀唇,醉馀罗扇。云窗月馆。
湖山在,旧情远。
便听风听水,霓裳谱得,自对珍丛夜怨。
问寻芳、人瘦如何,细看带眼。
海天霞未卷。和晓岫、空青付谁裁剪。花师戏成幻。
约娇春千里,翠深红浅。回头意懒。
但微认、崔徽背面。
映衫痕、一色惺憁,误道藕丝秋半。曾见。
梦中彩笔,歌畔檀唇,醉馀罗扇。云窗月馆。
湖山在,旧情远。
便听风听水,霓裳谱得,自对珍丛夜怨。
问寻芳、人瘦如何,细看带眼。
此诗描绘了一幅牡丹花盛开的壮丽景象,以“海天霞未卷”开篇,营造出一种广阔无垠的背景,紧接着“和晓岫、空青付谁裁剪”,将清晨的山色比作自然的画师,赋予了自然景色以生命与情感。
“花师戏成幻。约娇春千里,翠深红浅。”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牡丹花比作是春天的使者,其色彩层次丰富,由翠绿渐变至淡红,展现出牡丹花的娇美与生机。
“回头意懒。但微认、崔徽背面。”这里运用了崔徽的故事,象征着诗人对牡丹花的深情凝视,即使背影也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牡丹花的深深喜爱与怀念。
“映衫痕、一色惺憁,误道藕丝秋半。”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了牡丹花花瓣上的痕迹,仿佛是秋日里藕丝般的纹理,生动地描绘了牡丹花的细节之美。
“曾见。梦中彩笔,歌畔檀唇,醉馀罗扇。”诗人回忆起与牡丹花相关的美好记忆,包括梦境中的彩笔描绘、歌谣中的檀唇轻唱以及醉酒后罗扇的轻摇,这些都增添了牡丹花的浪漫与神秘色彩。
“云窗月馆。湖山在,旧情远。”诗人将牡丹花置于云窗月馆的静谧环境中,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进一步强调了牡丹花的高雅与脱俗。
“便听风听水,霓裳谱得,自对珍丛夜怨。”诗人想象着在夜晚,风声、水声与霓裳曲调交织在一起,与牡丹花相伴,表达了一种孤独而深沉的情感。
“问寻芳、人瘦如何,细看带眼。”最后,诗人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牡丹花的深情关注,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因思念牡丹而感到的身心疲惫。
整首诗通过对牡丹花的细腻描绘与情感寄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