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通流水绿溶溶,殿阁穹然镇象龙。
半壁石桥通雪窦,一龛丽室占雷峰。
挂岩屋似六和塔,入路门如九里松。
遥想空庭明月夜,浮屠桂树影重重。
桥通流水绿溶溶,殿阁穹然镇象龙。
半壁石桥通雪窦,一龛丽室占雷峰。
挂岩屋似六和塔,入路门如九里松。
遥想空庭明月夜,浮屠桂树影重重。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朴而神秘的佛寺景象。首句"桥通流水绿溶溶",以生动的色彩描绘了流水潺潺,桥梁映衬下的绿水,营造出宁静的环境。"殿阁穹然镇象龙"则写出殿宇的宏伟壮观,仿佛能震慑住龙的气势。
接下来的两句"半壁石桥通雪窦,一龛丽室占雷峰",进一步描绘了寺庙的布局,石桥蜿蜒至山洞(雪窦),而精美的佛室则坐落在雷峰山的一角,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挂岩屋似六和塔,入路门如九里松"运用比喻,形容寺内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悬挂在峭壁上的房屋如同六和塔,而入寺之路两旁则是高耸如九里松的树木,增添了神秘与深远之感。
最后,诗人想象在明亮的月夜下,空旷的庭院中,佛塔与桂树的影子交叠,更显出寺庙的静谧与禅意。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弥勒院的壮丽景色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昭亭潭上水,下与九江通。
去客解轻舸,落潮乘顺风。
回头迷远树,没背见飞鸿。
寂寞还蓬巷,桓彝宅近东。
自别湘中首屡回,漏传春信一枝梅。
固知我老何须此,不与时同亦壮哉。
百里去思民父母,三年归作国台莱。
更将馀力哦新调,三百篇中著意来。
荒村建午月,斯螽动股鸣。
借问暑方炽,何意作秋声。
自言本寒族,四海无令名。
振羽每自叹,在野神屡惊。
常恐向寒时,风霜莽飘零。
忆昨寒谷中,春风全我生。
赠我百草芳,遄我趯趯征。
是时木未茁,及此堇向荣。
感彼蟋蟀歌,日月遒以倾。
促织未成章,凄切难为听。
愿言日载阳,有鸣随仓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