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信心火多,多能焚大国。
谁信鬓上丝,茎茎出蚕腹。
尝闻养蚕妇,未晓上桑树。
下树畏蚕饥,儿啼亦不顾。
一春膏血尽,岂止应王赋。
如何酷吏酷,尽为搜将去。
蚕蛾为蝶飞,伪叶空满枝。
冤梭与恨机,一见一沾衣。
谁信心火多,多能焚大国。
谁信鬓上丝,茎茎出蚕腹。
尝闻养蚕妇,未晓上桑树。
下树畏蚕饥,儿啼亦不顾。
一春膏血尽,岂止应王赋。
如何酷吏酷,尽为搜将去。
蚕蛾为蝶飞,伪叶空满枝。
冤梭与恨机,一见一沾衣。
这是一首描绘农妇养蚕辛勤与牺牲的诗句。通过对比心火与鬓上丝,强调了养蚕不仅是体力上的劳累,更有情感上的投入和牺牲。诗中写道,即便是母性柔弱的妇人,也会因为担忧蚕儿的饥饿而顾不得自己的孩子,这种牺牲精神在一春结束时,所换来的却可能仅是一份应付之作。
诗中的“冤梭与恨机”暗示了农妇对织布工具的依赖和辛劳,以及对生活中不公和怨愤的情感。最后,“蚕蛾为蝶飞,伪叶空满枝”则是通过对比养蚕的结果与其看似丰盈但实为空虚的桑树叶子,表现了农妇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古代农妇的艰辛劳作,更映射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剥削和冷漠。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这些平凡而又伟大人物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韩范天下贤,褒贬不妄出。
舌端有春秋,所与惟其实。
一举十五丧,富贵所难必。
公孙贱且贫,兹事乃能毕。
心追古人高,迹付今人述。
二老首形容,昭劝无终日。
伊予特后闻,叹恨颇自失。
东望天山平,风松正萧瑟。
飞雪一何情,拜我南轩竹。
骈头控于地,默默隃信宿。
寒花本轻扬,丛集乃折轴。
况此梢云姿,萧然异凡木。
飘风亦狂生,端来助陵蹴。
似欲揉直柯,绕指惟所欲。
焉知天与刚,初不愧幽独。
罄折虽尔为,且异望尘辱。
晨光破沈阴,春色盈两目。
风雪安在哉,竹犹故时玉。
龙团方启封,数子已惊视。
端如肖壁人,骑羊入城肆。
又如金谷姿,不合楼前坠。
囊衣本酸寒,茶具无一是。
纷纷诘邻家,浪欲学拥鼻。
秋空辄云雷,秘惜乃天意。
未敢还巾车,且集诸生试。
岂非今年芽,岁月与君异。
直须如印刓,诗驿趼来使。
念君才患多,落笔有馀思。
盈编故可期,河流几时泚。
君应嘲马肝,不食亦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