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药山去来,难遇此天日。
深衣书眼青,摩衲禅眼碧。
雁峰相与高,可以同我适。
浮云当面开,千里见丛荜。
况紫盖祝融,插天日未夕。
正尔无能名,僧来乞题石。
花药山去来,难遇此天日。
深衣书眼青,摩衲禅眼碧。
雁峰相与高,可以同我适。
浮云当面开,千里见丛荜。
况紫盖祝融,插天日未夕。
正尔无能名,僧来乞题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同游览花药山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风光之美以及与之相和谐的心境。
首句“花药山去来,难遇此天日”点明了游览的时间与地点,表达了对这次相遇的珍视与惊喜。接着,“深衣书眼青,摩衲禅眼碧”两句运用比喻,以深衣与摩衲(僧衣)的颜色来象征自然界的青绿与碧蓝,形象地描绘了山色的美丽。
“雁峰相与高,可以同我适”则进一步渲染了山峰的高耸,仿佛与诗人的心境相契合,共同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浮云当面开,千里见丛荜”描绘了云层散开的瞬间,展现出广阔的视野,仿佛能望见远处的村落,营造出一种开阔而宁静的氛围。
最后,“况紫盖祝融,插天日未夕”将视线引向更远的山峰——紫盖与祝融,它们直插云霄,似乎预示着更深远的探索与追求。“正尔无能名,僧来乞题石”则以僧人的请求为结尾,既增添了人文气息,也暗示了诗人与自然、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交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愉悦心情,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我闻有客来瀛岛,赠君一本无名草。
九天沆瀣洗逾香,万里扶摇吹不老。
奴薜荔兮婢女萝,甲马营中无襁褓。
试向屈原骚里寻,又对文王琴中讨。
始知此草有芳名,古来君子同生道。
馡馡新茁马氏儿,穆穆还为谢家宝。
君今移种读书堂,春风秋露长相保。
声名都在此中传,不必区区问商皓。
挂席介休驿,泊舟清江浦。
水落蒲巳稀,日暮鸟知聚。
落落星出云,冥冥天欲雨。
久客厌吴越,前途忆齐鲁。
怀归心方殷,慕群情莫与。
言念同行客,昏黑宿何处。
漫漫淮海径,萧萧寒霜渚。
独酌讵为欢,长谣亦复苦。
离会非我期,行止将谁主。
孤篷鸣续风,寒灯翳复吐。
湘水绿色波瀰瀰,石树参差岸烟起。
芳洲兰叶摇香风,日暮千林万花紫。
春无鸿雁随阳和,昼见猕猴挂薜萝。
谷深疑有秦人住,泽畔时闻渔父歌。
独爱苏吴顾虎头,谪官五马来湘洲。
郡中无事常高卧,忽复乘舟泛碧流。
醉邀明月不知返,曲奏阳春恒寡酬。
神简郎君更清出,小顾阿髦谁甲乙。
陈荀王谢久尘埃,君家一门皆俊才。
班扬已去苏李死,气运文章喜再回。
德星远向庭闱聚,堂上春阴覆瑶树。
柳山云物春更嘉,翠竹寒泉啼鸟哗。
昔人尚有读书屋,君复题诗蹑紫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