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色千霄直,闲房开翠微。
人穿萝薜径,僧制芰荷衣。
篱果随时落,溪云傍晚归。
愧非元度逸,常得息尘机。
竹色千霄直,闲房开翠微。
人穿萝薜径,僧制芰荷衣。
篱果随时落,溪云傍晚归。
愧非元度逸,常得息尘机。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重游惠应寺时所见的宁静与自然之美。"竹色千霄直"写出了竹林高耸入云,颜色青翠,展现出一种清新高洁的意境。"闲房开翠微"则暗示寺庙隐于山林之中,环境幽静,仿佛与世隔绝。
"人穿萝薜径"描绘了人们在藤蔓覆盖的小径上行走,增添了神秘和野趣。"僧制芰荷衣"则点出僧人的生活,他们穿着如菱角荷叶般的朴素衣物,体现了佛教修行者的简朴与自然融合。
"篱果随时落"写的是篱笆边的果实随季节更替而自然掉落,流露出一种顺应自然的禅意。"溪云傍晚归"则以傍晚时分溪边云彩散去的画面,象征着时光的流转和生活的淡然。
最后两句"愧非元度逸,常得息尘机"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他自谦不是像晋代的隐士王徽之那样超脱尘世,但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暂时放下俗世烦恼,享受片刻的宁静。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禅意的向往与追求。
扬帆过钱塘,秋潮正掀涌。
浪花蹴天飞,涛影压云涌。
初疑海窟沸,复讶地轴动。
雪山半空来,雷鼓六丁拥。
阳侯叱洪威,海若扇馀汹。
声喧战马驰,势怒老蛟耸。
云梦敢言大,吴会讵敌勇。
钱弩竟虚发,越舟尽成恐。
快哉天下奇,异矣泽中孔。
斜阳一镜平,飞鸥集如蛹。
思与君别来,两见落叶黄。
迢迢隔千里,各在天一方。
欲往恨无翼,欲涉川无梁。
昔者固胶漆,今胡作参商。
平平长安道,人马自辉光。
不念莫逆好,虚名竟乖张。
南箕岂堪簸,牵牛难服箱。
忧来不可辍,抚膺独彷徨。
亮无金石心,与君永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