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芽露春微似粟,小姑把蚕试新浴。
素翎频扫细于蚁,嫩叶纤纤初上指。
朝采桑,暮采桑,采桑不得盈顷筐。
羞将辛苦向姑语,妾命自知桑叶比。
家中蚕早未成眠,大姑已卖新丝钱。
岸上何人紫花马,却欲抛金桑树下?
桑芽露春微似粟,小姑把蚕试新浴。
素翎频扫细于蚁,嫩叶纤纤初上指。
朝采桑,暮采桑,采桑不得盈顷筐。
羞将辛苦向姑语,妾命自知桑叶比。
家中蚕早未成眠,大姑已卖新丝钱。
岸上何人紫花马,却欲抛金桑树下?
这首明代诗人宋璲的《采桑曲》描绘了一幅春天蚕妇辛勤劳作的画面。首句“桑芽露春微似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时节桑叶刚刚冒出的青涩,如同粟米般微小而清新。接着,“小姑把蚕试新浴”展现了少女们精心照料蚕宝宝,为它们准备初次蜕皮的情景。
“素翎频扫细于蚁”,通过“素翎”和“细于蚁”的比喻,形象地刻画了蚕妇们采摘桑叶时的细致与专注。而“嫩叶纤纤初上指”则进一步描绘了桑叶的娇嫩和采摘者的手指动作。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朝采桑,暮采桑”的反复,表达了采桑工作的艰辛和时间的流逝。
“采桑不得盈顷筐”,写出采桑量虽多,但收获有限,难以填满竹筐,流露出劳动的辛劳。诗人以“羞将辛苦向姑语,妾命自知桑叶比”表达了女子内心的隐忍和对命运的自我认知,暗示了她们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
最后两句“家中蚕早未成眠,大姑已卖新丝钱”,通过对比家中蚕还未成熟与大姑已开始售卖蚕丝的现实,揭示了家庭经济的压力和生活的紧迫。而“岸上何人紫花马,却欲抛金桑树下?”则以富人的奢华反衬出蚕妇们的艰辛,引发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采桑女的生活场景,寓含了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远别欲无寐,细论谁有酒。
今当作剧县,君意亦乐不。
江湖吏道僻,岁月民劳久。
救之敝精神,自爱终袖手。
要中名甚美,用意物所咎。
君观兰桂林,馀茂及樵槱。
移根托客土,颜色非故有。
赠言几满车,一字堪皓首。
于焉但裁择,对越二三友。
诸贤在当路,公论在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