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窗寂寂掩双扉,松桂无人客至稀。
不是子规啼不到,故园虽好未成归。
山窗寂寂掩双扉,松桂无人客至稀。
不是子规啼不到,故园虽好未成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忧郁的画面。诗人独自坐在山窗之下,双扉紧掩,四周只有松树和桂树相伴,却鲜少有人来访。这不仅仅是环境的孤寂,更蕴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山窗寂寂掩双扉”,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略显冷清的氛围。山中之窗,本就远离尘嚣,再加上“寂寂”二字,更显其宁静。而“掩双扉”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封闭与隔绝,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诗人无关。
“松桂无人客至稀”,接着描述了环境的空旷与人迹罕至。松树与桂树作为背景,不仅增添了自然之美,也象征着高洁与清雅。然而,在这样的美景之中,却少有人来,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描述,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他渴望有人理解,却似乎无人能懂。
“不是子规啼不到”,这一句转折,引入了鸟鸣的意象。子规,即杜鹃鸟,其啼声凄厉,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诗人说如果不是因为子规的啼叫,那么即使故乡再美好,也无法唤起他归乡的念头。这里,子规的啼叫成了触发诗人思乡情绪的契机,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虽然心系故乡,但现实的种种原因让他难以成归。
“故园虽好未成归”,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无奈。尽管故乡的美好如同画卷般展开在眼前,但他却无法跨越现实的障碍,实现回归的愿望。这种情感的复杂性,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时代背景的一种隐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思乡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它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美的欣赏,更是对人性深处情感的深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