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喧轣辘,驱马过荒城。
野阔树无影,风寒沙有声。
健儿行带剑,牧竖坐谈兵。
岂少匡时策,行行望帝京。
车轮喧轣辘,驱马过荒城。
野阔树无影,风寒沙有声。
健儿行带剑,牧竖坐谈兵。
岂少匡时策,行行望帝京。
这首清代秦焕的《过郯城》描绘了一幅边塞行旅图景。首句“车轮喧轣辘”以车轮滚动的声音开篇,展现出旅途的繁忙与艰辛。接着,“驱马过荒城”点明了诗人正在穿越荒凉的古城,暗示了环境的寂寥和历史的沧桑。
“野阔树无影,风寒沙有声”两句,通过对比,描绘出野外的开阔与寒冷,树木在风中摇曳,没有留下影子,只有风声和沙鸣,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凄冷的氛围。
“健儿行带剑,牧竖坐谈兵”进一步刻画了旅途中的角色,勇士们佩剑出行,显示出他们的勇武;而牧童则坐在一旁谈论军事,反映出民间对战争的关注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最后两句“岂少匡时策,行行望帝京”,诗人表达了自己并不缺乏拯救时弊的策略,只是希望能尽快到达京城,将这些策略献给朝廷,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积极入世的愿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边塞行旅为背景,寓言深刻,展现了清朝士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抱负。
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爽气霏霏,翠蛾眉妩,聊慰登临眼。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
数点寒英,为谁零落,楚魄难招,暮寒堪揽。步屧荒篱,谁念幽芳远。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试引芳樽,不知消得,几多依黯。
出师自古尚张皇,何况长江恣扰攘。
闻道义旗离漕口,已驱北骑走池阳。
先将十万来迎敌,最好诸军自裹粮。
说与无知饶舌者,文魁元不是猖狂。
老云五色令人盲,面壁不视佛慧生。
彼皆去眼绝人伪,孰知涂者出天成。
有口能谈贵人命,有耳能听贵人声。
此中一片光明藏,嗜欲浅处天机深。
和风春满园,草木皆芳薰。
君看十八叶,肯与凡卉群。
南枝向暖。乍秀出庾岭,梅英初吐。
玉颊轻匀,琼腮微抹,姑射冰容相许。
几回立马凝伫,影映寒光霜妒。
□尽占,在百花头上,严冬独步。
芳华春意早,昨夜一番,雪里开无数。
万蕊千梢,铅堆粉污,总是化工偏赋。
月明暗香浮动,休使龙吟声苦。且留取。
待时时,频倚阑干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