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俗入山居,孤云意自如。
养丹文武火,插架古今书。
岁酿常千石,朝飧止一蔬。
畏人知住所,草径不曾锄。
避俗入山居,孤云意自如。
养丹文武火,插架古今书。
岁酿常千石,朝飧止一蔬。
畏人知住所,草径不曾锄。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远离尘嚣,栖身于山林之中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避俗入山居”直接点明了人物选择隐居的原因——避开世俗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接下来,“孤云意自如”一句以孤云自喻,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不受拘束的心境。
“养丹文武火,插架古今书”两句,既展现了隐士对修炼内丹的追求,也体现了其对知识的渴求,将精神修养与文化积累并重。其中,“文武火”可能暗指修炼时的内外兼修,而“古今书”则表明了其广泛涉猎历史与文化的兴趣。
“岁酿常千石,朝飧止一蔬”描绘了隐士简朴的生活方式,一年酿造的酒虽多,但每日的食物却仅限于蔬菜,强调了他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最后,“畏人知住所,草径不曾锄”表达了隐士不愿被人打扰,刻意保持住所的荒芜,以此来保护自己的隐居生活不受外界干扰,进一步凸显了其对自由与独立的向往和坚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独特的生活哲学与精神世界,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自我实现的美好愿景。
璧月临朱拱,金飙拂翠帘。
三秋逢节爽,七帙喜筹添。
天府曾通藉,云林早养恬。
仙才原卓荦,耆德愈撝谦。
秫种陶潜酒,车悬郭贺幨。
双珠明老蚌,万轴富牙签。
脔脯麟堪擘,如瓜枣已甜。
宾筵欢颂祷,五福几人兼。
武夷之山天下奇,溪流九曲清涟漪。
峰峦秀拔耸霄汉,仙灵往往来栖迟。
大王峰高号天柱,玉女亭亭更媚妩。
弱水源通天鉴池,升真洞接蓬菜圃。
访道曾闻十二仙,披衣同谒魏子骞。
龙潭领得飞升诀,凡骨一蜕三千年。
幔亭开宴曾孙列,凌空万仞虹桥设。
宾云几曲彩霞飞,铁笛一声山石裂。
翠屏丹灶尚依然,悠悠往事人空传。
控鹤大仙缈何去,谁能契此清都缘。
冯生名挂天台藉,足蹑天梯访仙迹。
崖头招鹤鹤初还,岩下搴华华吐色。
箕踞长吟看水帘,一编寄我西来鹣。
安得乘风振羽臂,与君重访张金蟾。
三何富年少,任侠轻王侯。
失意睚眦间,匕首动相雠。
追兵捷飞影,亡命向边州。
一身百技绝,幕府先见收。
七奔乐浪郡,百战黑山头。
数奇业不就,蒙茸惟敝裘。
枕戈三十载,崎岖还故丘。
生存及恩寡,亲旧如云浮。
穷达固有命,分义良所谋。
何为自放浪,坎轲怀百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