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轻舟、片帆云水,离愁能载多少。
烽烟影里全家徙,输与故林栖鸟。乡梦杳。
怪避地匆匆,都放桃源棹。青山住好。
奈弹铗歌新,吹箫调古,憔悴鬓霜早。
河梁外,目断斜阳戍堡。销魂最是芳草。
红襟燕子曾相识,卅载旧游重到。幽径悄。
待种竹锄梅,门巷经营好。巢痕再扫。
尽家具安排,茶经鱼计,都付袖中稿。
荡轻舟、片帆云水,离愁能载多少。
烽烟影里全家徙,输与故林栖鸟。乡梦杳。
怪避地匆匆,都放桃源棹。青山住好。
奈弹铗歌新,吹箫调古,憔悴鬓霜早。
河梁外,目断斜阳戍堡。销魂最是芳草。
红襟燕子曾相识,卅载旧游重到。幽径悄。
待种竹锄梅,门巷经营好。巢痕再扫。
尽家具安排,茶经鱼计,都付袖中稿。
此词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主人公在动荡年代中的离愁别绪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开篇“荡轻舟、片帆云水”,以舟行水上起兴,象征着主人公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暗含着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接着“离愁能载多少”,直接点明了内心的沉重与复杂情感。
“烽烟影里全家徙,输与故林栖鸟。”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战争带来的流离失所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失去家园的哀伤。其中“输与故林栖鸟”一句,更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了一个哲学层面,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乡梦杳”三字,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难以实现的归乡之梦。“怪避地匆匆,都放桃源棹。”则以桃花源的典故,比喻理想中的避世之地,但现实却是匆匆逃离,无法真正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
“青山住好”一句,虽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但也隐含着对美好事物难以长久保持的感慨。“奈弹铗歌新,吹箫调古,憔悴鬓霜早。”通过描述主人公的外貌变化,进一步强化了时间流逝、岁月无情的主题,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疲惫与无奈。
“河梁外,目断斜阳戍堡。”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边塞孤城的画面,既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也蕴含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对国家安危的关注。“销魂最是芳草。”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芳草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在主人公心中却成了引发思乡之情的触发点。
“红襟燕子曾相识,卅载旧游重到。”通过回忆与燕子的重逢,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老友重逢的喜悦,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经历了三十年的漂泊后,终于有机会回到熟悉的地方。“幽径悄。”则描绘了回归后的宁静与安详,预示着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最后,“待种竹锄梅,门巷经营好。巢痕再扫。”表达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规划,希望能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找回失去的平静与和谐。整首词情感丰富,既有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湘南古丛林,钟梵百世传。
大圆百丈来,缚屋岩石边。
焕然成宝坊,服用如诸天。
经今成几何,已逾三百年。
谁为中兴者,卓哉空印贤。
大钟日夕撞,圆音答山川。
衲子自成群,昼诵而夜禅。
道人旧未识,眉目何渊然。
乞诗亦不恶,篝灯临网笺。
人生等浮云,达者无后先。
我亦一戏耳,走笔成长篇。
刚疏触时怒,发之投海山。
沛恩出意外,缧囚遂生还。
湘西谷量云,结屋清蘋湾。
举手弄云水,意适情自闲。
大藩英俊地,翰墨相追攀。
聚话兰丛秀,吐气雌霓弯。
我穷世讳见,所至特见删。
但馀遭夫子,时时客扣关。
迩来又识公,喜忘双鬓斑。
夷粹韵拔俗,简重语不烦。
人品有如子,合在台阁间。
归来梦西津,五峰解烟鬟。
故人讶归晚,负负愧在颜。
此诗虽梦语,亦足发天悭。
乃知忧患烈,不能镌冥顽。
遥想为一笑,秀句出饥寒。
道人貂蝉后,骨面远瞻视。
少年憎俗子,竟以须发毁。
形骸已变尽,终不没豪气。
君看谈笑时,时复出奇伟。
湘西松下见,班草问行李。
问侬归何许,披须开笑齿。
名山皆吾家,况复生如寄。
意行吾车驰,身止吾驾税。
吾生天地间,大仓一稊米。
只今相会面,宁知非寄耳。
思归固偶然,吾诗聊一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