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貂裘十上初,孝廉名誉满公车。
墨胎再让通侯国,紫绶三辞召辟书。
晚达平津门列驷,赤贫莱邑甑生鱼。
独留万卷遗编在,彷佛篝灯坐草庐。
忆昔貂裘十上初,孝廉名誉满公车。
墨胎再让通侯国,紫绶三辞召辟书。
晚达平津门列驷,赤贫莱邑甑生鱼。
独留万卷遗编在,彷佛篝灯坐草庐。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彭孙贻所作的《哭伯父上海令公八首》中的第四首。诗中通过回忆伯父年轻时的荣耀与成就,以及后来的晚达和贫困生活,表达了对伯父的深切怀念之情。
首句“忆昔貂裘十上初”,描绘了伯父年轻时初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情景,穿着貂裘,意气风发,展现了他初入官场的英姿。接着,“孝廉名誉满公车”进一步强调了伯父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赢得了广泛赞誉。
“墨胎再让通侯国,紫绶三辞召辟书”两句,通过“再让通侯国”和“三辞召辟书”的细节,展现了伯父在官场上的谦逊与坚持原则的形象。通侯国指的是封侯的荣誉,召辟书则是朝廷征召的文书,伯父两次拒绝封侯的荣誉,三次婉拒朝廷的征召,表现了他的高洁品质和对仕途的淡泊态度。
“晚达平津门列驷,赤贫莱邑甑生鱼”描述了伯父晚年的生活境遇。平津门列驷意味着晚年伯父在官场上仍然有所作为,但“赤贫莱邑甑生鱼”则揭示了他晚年生活的贫困,甑中仅有的几条鱼,形象地反映了伯父晚年生活的艰辛。
最后,“独留万卷遗编在,彷佛篝灯坐草庐”表达了诗人对伯父精神遗产的珍视。尽管伯父已逝,但他的智慧和品德,通过遗留下的万卷书籍,如同篝火照亮了后人的道路,使他在精神上永存。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伯父从青年时期的荣耀到晚年的贫困,再到精神遗产的传承,表达了对伯父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
可怜时节足风情,杏子粥香如冷饧。
无奈春风输旧火,遍教人唤作山樱。
支公已寂灭,影塔山上古。
更有真僧来,道场救诸苦。
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净土。
身心能自观,色相了无取。
森森松映月,漠漠云近户。
岭外飞电明,夜来前山雨。
然灯见栖鸽,作礼闻信鼓。
晓霁南轩开,秋华净天宇。
愿言出世尘,谢尔申及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