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燕子旧人家,杨柳春寒一径斜。
夜读自生书带草,朝饥曾对米囊花。
侯谁在矣山如昨,今我来思鬓已华。
舍馆不知何日定,竹舆鸣雨又咿哑。
池塘燕子旧人家,杨柳春寒一径斜。
夜读自生书带草,朝饥曾对米囊花。
侯谁在矣山如昨,今我来思鬓已华。
舍馆不知何日定,竹舆鸣雨又咿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开篇“池塘燕子旧人家,杨柳春寒一径斜”两句,就已经勾勒出了一个静谧而又带有几分萧瑟的景象。燕子在池塘边飞翔,旧日的人家依稀可见,而杨柳随着春风轻轻摇曳,一条小路因为春寒而显得斜倚,这些都是对过往生活的描绘。
接着“夜读自生书带草,朝饥曾对米囊花”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在旧居中的孤独与清贫。夜里独自阅读,书页间夹带着野草,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学问生活;而早晨因饥饿面对米囊,却只见到其中盛开的花朵,这些花可能是诗人用来比喻自己清贫却充满希望的象征。
“侯谁在矣山如昨,今我来思鬓已华”两句中,“侯谁”一词用得神秘而古老,似乎在询问过去的某个人是否还在那座山中。而“今我来思鬓已华”则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感慨,自己的头发已经花白,而往日的旧居和旧友又在何方?
最后,“舍馆不知何日定,竹舆鸣雨又咿哑”两句,则表现出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诗人对未来没有确定的寄托,只能随波逐流;而“竹舆鸣雨又咿哑”的景象,则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生活片段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怀旧自适的心境。同时,这种淡然的表达也体现了一种超脱红尘、自在飞花的人生态度。
本是癯然山泽士,衰年况自不胜衣。
色常带墨缘辞肉,形或如灰似杜机。
睢于久谢偕来众,蹇拙何心知我希。
世人莫诧方皋眼,相马由来失瘦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