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南开士好丛林,慧剑何年出水心。
独往便应诸漏尽,相逢未免故情深。
槛窥山鸟有真意,窗听海潮非世音。
一笑上方人事外,不知衰境两侵寻。
漳南开士好丛林,慧剑何年出水心。
独往便应诸漏尽,相逢未免故情深。
槛窥山鸟有真意,窗听海潮非世音。
一笑上方人事外,不知衰境两侵寻。
此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友人平甫与宝觉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共同的精神追求。
首句“漳南开士好丛林”描绘了一位生活在漳南地区的隐逸之士,对于丛林有着浓厚的喜爱,这里的“丛林”暗喻修行者寻找智慧和内心平静的地方。紧接着,“慧剑何年出水心”则是对友人智慧和品德的一种比喻,期待他们能像宝剑一样锋利地洞察世事,并从纷扰中超脱出来。
第三句“独往便应诸漏尽”,表达了隐逸之士独立前行,无需他人的指引,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相对的,“相逢未免故情深”则揭示了作者与朋友间的情谊,即使彼此偶尔相见,也难以割舍那份深厚的情感。
“槛窥山鸟有真意,窗听海潮非世音”一句中,“槛窥山鸟”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俗的生活状态,而“窗听海潮非世音”则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听到超越红尘的声音,即心灵深处的宁静和清净。
末尾两句“一笑上方人事外,不知衰境两侵寻”,通过“一笑”来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人事外”则是对世俗纷争的一种超脱。而最后“不知衰境两侵寻”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和环境变化的无知及不再去追寻那些已经消逝的往昔时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心灵修养的追求,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于精神境界的共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