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斗昔曾到,峰巅搆梵宫。
擘云天以外,得路石之中。
省役脩除罢,寄题机象融。
司空廿四品,可似远春蓬。
叶斗昔曾到,峰巅搆梵宫。
擘云天以外,得路石之中。
省役脩除罢,寄题机象融。
司空廿四品,可似远春蓬。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北台的回忆与展望,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的追忆。首句“叶斗昔曾到”,以“叶斗”这一意象开篇,暗示了曾经的到访,引出对往昔景色的怀念。接着,“峰巅搆梵宫”一句,将视线转向高耸入云的山峰之上,梵宫的存在不仅增添了神秘色彩,也象征着精神的寄托与追求。
“擘云天以外,得路石之中”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从云层之上到岩石之中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北台独特的地理风貌。这里的“擘云”不仅指物理上的切割,更蕴含着超越世俗、触及天际的精神追求。“得路石之中”,则暗示了在艰难险阻中寻找到通往心灵深处的道路,寓意着人生的探索与成长。
“省役脩除罢,寄题机象融”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在经历了劳碌与修缮之后,诗人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将情感融入自然之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这里的“寄题”既是对自然景致的题咏,也是对内心情感的寄托。
最后,“司空廿四品,可似远春蓬”两句,通过类比的方式,将北台的景色与司空的二十四品相提并论,赞美其如同遥远春日的蓬草一般,充满生机与希望。这里不仅是对北台美景的赞誉,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北台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历史文化的追思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和谐,充满了深邃的情感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