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郎月出时,接鸡以达曙。
半夜乌乱啼,恨杀窗前树。
约郎月出时,接鸡以达曙。
半夜乌乱啼,恨杀窗前树。
这首明代吴伯与的《懊侬歌》,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主人公在等待爱人到来过程中的复杂心情。
首句“约郎月出时”,简洁地勾勒出等待的背景——月光初升,预示着夜晚的开始,同时也暗示了两人约定的时刻即将到来。这一句不仅点明了时间,也营造了一种浪漫而稍带期待的氛围。
接着,“接鸡以达曙”一句,运用了“鸡鸣报晓”的传统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从夜晚到黎明的漫长等待过程。鸡鸣意味着天将亮,但在这首诗中,它也象征着时间的缓慢流逝,以及主人公内心的煎熬和期盼。
“半夜乌乱啼,恨杀窗前树”两句,则通过自然界的反应,进一步深化了主人公的情绪。半夜的乌鸦乱叫,不仅是对环境的真实描绘,更暗喻了主人公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而“恨杀窗前树”则直接表达了对等待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痛苦和无奈,树在这里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被赋予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整体而言,《懊侬歌》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构建,成功地传达了主人公在等待爱人过程中的复杂心理状态,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期待,也有因等待而产生的焦虑和不满,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情感细腻入微的捕捉和表达能力。
先生岂我辈,造物乃其徒。
荷衣自放林壑,亦未弃银鱼。
留得东篱晚节,笑倒龙山秃帽,一醉插茱萸。
天下有大老,携手盍归乎。别头经,三昼梦,一编书。
向之麟者止矣,且看老溪图。
历遍后天既未,依约明朝三五,乾体适当符。
还以奉公寿,不是讲鹅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