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草黄鹂万古情,杜陵野老惯吞声。
祠堂不占中原地,丞相徒伤西蜀名。
两立霸图生有恨,偏安王业死无成。
绵官宛在寻何处,风雨镫昏夜柝鸣。
碧草黄鹂万古情,杜陵野老惯吞声。
祠堂不占中原地,丞相徒伤西蜀名。
两立霸图生有恨,偏安王业死无成。
绵官宛在寻何处,风雨镫昏夜柝鸣。
这首清代诗人鄂尔泰的《夜坐检书偶读工部蜀相篇慨然有述》以碧草黄鹂起兴,描绘了一幅深远的历史画面。"碧草黄鹂万古情",借自然景物寓含对历史沧桑的感慨,黄鹂的鸣叫与永恒的碧草形成对比,似乎在诉说着岁月流转中的哀愁。
"杜陵野老惯吞声",杜陵是汉宣帝陵寝所在,这里暗指杜甫,他作为唐代诗人,曾寓居成都,对蜀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吞声"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杜甫深沉情感的理解和共鸣,同时也暗示了历史人物的无奈与沉默。
接下来的诗句转向对蜀相诸葛亮的评价:"祠堂不占中原地,丞相徒伤西蜀名",诸葛亮虽功勋卓著,但未能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只能在偏远的蜀地建立基业,这引发了诗人对他的惋惜。
"两立霸图生有恨,偏安王业死无成",进一步强调了诸葛亮的遗憾,他一生致力于恢复汉室,却未能改变蜀汉偏安一隅的命运,最终壮志未酬。
最后两句"绵官宛在寻何处,风雨镫昏夜柝鸣",诗人想象诸葛亮祠堂的荒凉景象,风雨中灯笼昏暗,夜晚的更鼓声回荡,增添了历史的凄凉感,也寓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深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表达了对诸葛亮悲剧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
世久无绝艺,斯人妙丹青。
时将好东绢,貌彼神与形。
悠然意象会,转转毛骨生。
或濯若春柳,或清如壶冰。
或耸千丈壑,或森武库兵。
妍媸有真鉴,抑扬无遁情。
楚相欲谈笑,中郎存典刑。
斯人胸次奇,不以艺自名。
逍遥万物閒,非俗仍非僧。
游戏于笔端,遂尔造其精。
殊非学可致,要是天与能。
待诏集金马,功臣图景灵。
渠当自致此,胡为老沈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