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韵酬滑州梅龙图惠诗》
《次韵酬滑州梅龙图惠诗》全文
宋 / 韩琦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自昔能诗者,如公敏思稀。

清风当世耸,大雅一时归。

京辅方期治,天颜此暂违。

召棠随有爱,庖刃不劳挥。

吟笔闲邀战,邻邦动怯围。

疲神支败北,对景失芳菲。

无物酬明月,何心衒昼衣。

惊弦常跕跕,突阵正騑騑。

溪柳柔金幄,园花烂锦帏。

嬉游成乐国,佳气俯端闱。

郢曲高难和,荆栖近莫依。

流年伤阻阔,好梦接容辉。

不信降旗竖,犹胜走檄威。

可惭貂莫续,安敌虎而飞。

窘蹙图更郡,奔逃始见机。

吾乡虽甚美,无计恋柴扉。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韩琦所作的《次韵酬滑州梅龙图惠诗》。韩琦以“敏思”著称,此诗充分展现了他敏锐的思维与深厚的文学功底。

诗中开篇即赞美对方的诗歌才华,称其为“能诗者”,并感叹在当代能与之匹敌者稀少。接着,诗人通过“清风”、“大雅”等词语,描绘出梅龙图的诗歌作品如同清风拂面,大雅之音引领一时,表达了对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随后,诗人转而表达对梅龙图离京赴任的惋惜之情,称其为“京辅”,期待其治理地方,却因暂时的“天颜”(皇帝)之命而不得不离开。此处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皇帝的旨意比作“天颜”,形象地表现了政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接下来,诗人以“吟笔”、“邻邦”等词,描绘了梅龙图离京后,其诗歌作品如同战鼓,激励邻邦,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同时,也暗示了梅龙图离京后,诗人自己感到精神疲惫,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梅龙图的思念之情,称其作品如同明月,无法用物质回报,也不再炫耀白日的衣裳。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梅龙图的诗歌比作明月,既表达了对作品的敬仰,也表达了对梅龙图的思念。

最后,诗人以“郢曲”、“荆栖”等词,表达了对梅龙图离京的不舍,同时也暗示了对未来的担忧。诗人认为,虽然梅龙图的离去令人伤感,但至少比以往的檄文(官方文书)带来的压力要小。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谦逊,认为自己无法继续梅龙图的事业,只能像困兽一样寻找出路。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也有对政治现实的深刻洞察,展现了韩琦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情感深度与思想深度。

作者介绍
韩琦

韩琦
朝代:宋   字:稚圭   籍贯:相州安阳(今属河南)   生辰:1008—1075年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

陈橘山挽诗·其三

几年漫仕贫如故,半世投閒乐远谗。

无八九椽多借宅,得三百户谩题衔。

初留兰省交吟卷,再见芝山送别帆。

何月得寻埋玉处,天南凄恻梦松杉。

(0)

笛里关山月

笛里愁千绪,更长忆故山。

今人吹古曲,汉月照秦关。

霜竹和声切,胡床倨坐閒。

一轮秋塞外,万嶂野云间。

此夜听渠弄,何时照我还。

回思帝城角,花影映朝班。

(0)

己巳元宵雨

里社由来庆上元,常年鼓笛遍诸村。

缁黄香供人人冗,红白灯竿处处喧。

积雨连朝寒可畏,祈天一念礼犹存。

夜来见说柴炉少,清磬行时半闭门。

(0)

和后村书窗韵四首·其三

痴人如马系犹驰,我有心经喜自披。

解使伏戎仇李石,何如瞠视友桃椎。

老怀只付一杯足,壮气浑如再鼓衰。

得失到头堪献笑,纵令有道莫求之。

(0)

嘉禾瑞于丁卯此粟瑞于戊辰两年之间嘉瑞迭见所产之地其名亦美琴化所感盛矣哉再赋此为梯飙明府贺

我贫冬舂苦不足,常时屡贷监河粟。

大贫忍口活小贫,仰天但冀田中熟。

去年已喜见嘉禾,今年得粟喜奈何。

一茎六穗最奇者,四四三三云更多。

禾生之乡曰太平,粟生之里曰永福。

天公此意岂偶然,拍手歌之仍鼓腹。

忧国何人不愿丰,太仓那得相因红。

但令此物如水火,酒肉如山八蜡通。

人言此邦今乐土,长官于民如父母。

曰旸曰雨天应之,叶气嘉生有如许。

长官宁非佛地人,三年一念何其仁。

要知此瑞为谁出,金粟如来个后身。

(0)

再和送岭口仓季高兄二首·其一

此客熬波去,初程宿暑驱。

名家真凤穴,内厩待龙驹。

台自催征课,官惟守信符。

少留翁必召,温国要康扶。

(0)
诗词分类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诗人
吕不韦 公羊高 谷梁赤 宁戚 孔子 墨子 江采萍 徐惠 李朝威 李延寿 房玄龄 吴理堂 邹弢 孙梁 洪昇 郭麐 冯云山 高鹗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