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监空祠冷,拘卢古佛尊。
青山为眷属,白社有琴樽。
秋涨荷平岸,昏钟月到门。
应怜汉常侍,谁扫旧陵园。
阿监空祠冷,拘卢古佛尊。
青山为眷属,白社有琴樽。
秋涨荷平岸,昏钟月到门。
应怜汉常侍,谁扫旧陵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沉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卢舍庵这一古迹的独特情感与思考。
首联“阿监空祠冷,拘卢古佛尊”,以“阿监”和“拘卢”点出地点,暗示了卢舍庵的古朴与庄严。空祠的“冷”字,不仅描绘了环境的清冷,也暗含了历史的沧桑感。古佛的“尊”则突出了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又神秘的氛围。
颔联“青山为眷属,白社有琴樽”,进一步拓展了画面的意境。青山作为卢舍庵的“眷属”,赋予了它自然之美;而“白社”与“琴樽”的结合,则象征着文人雅士的聚会,增添了人文气息。这里,青山与白社,自然与人文,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景象,展现出卢舍庵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文化与自然交融之地。
颈联“秋涨荷平岸,昏钟月到门”,将时间推移到秋季,荷叶随着水涨平铺于岸边,月光在黄昏时分映照在门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这一联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巧妙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尾联“应怜汉常侍,谁扫旧陵园”,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汉常侍是古代官职,此处泛指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诗人似乎在问,如今谁来清扫那些曾经辉煌的陵园?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过往的追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卢舍庵这一古迹的历史韵味与人文情怀,以及诗人对其独特的感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