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闰今年谓早寒,迫来午热拂秋鞍。
晚田赖此方成熟,南望心因万姓宽。
过闰今年谓早寒,迫来午热拂秋鞍。
晚田赖此方成熟,南望心因万姓宽。
这首诗描绘了乾隆皇帝在过卜克岭时所见之景,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关切之情。首句“过闰今年谓早寒”,点明了时间背景,虽是闰年,但气候却显得格外寒冷,这与寻常年份有所不同。接着,“迫来午热拂秋鞍”一句,描述了午后温度骤升,使得原本准备迎接秋天的行装(秋鞍)也感受到了炎热。这种反常的气候现象,既反映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也可能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隐喻。
“晚田赖此方成熟”一句,转向了对农业生产状况的关注。晚稻在这样的异常气候下,竟然能够成熟,这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也暗示着尽管遭遇不寻常的天气,但人们的生活依然能够维持,甚至有所收获。这一句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
最后一句“南望心因万姓宽”,表达了诗人对广大民众的深切关怀。他站在卜克岭上,向南眺望,心中满是对千万百姓的宽慰之情。这种情感超越了个人的荣辱得失,展现了作为君主的责任感和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深刻忧虑。通过这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乾隆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同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乾隆皇帝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农业生产的关心,更体现了他对民众生活的深切关怀,以及作为君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诗人成功地将个人体验与时代背景、社会关怀相结合,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危楼高架泬寥天,上相闲登立綵旃。
树色到京三百里,河流归汉几千年。
晴峰耸日当周道,秋谷垂花满舜田。
云路何人见高志,最看西面赤阑前。
年华开早律,霁色荡芳晨。
城阙千门晓,山河四望春。
御沟通太液,戚里对平津。
宝瑟调中妇,金罍引上宾。
剧谈推曼倩,惊坐揖陈遵。
意气一言合,风期万里亲。
自惟安直道,守拙忌因人。
谈器非先木,图荣异后薪。
揶揄惭路鬼,憔悴切波臣。
玄草终疲汉,乌裘几滞秦。
生涯无岁月,岐路有风尘。
还嗟太行道,处处白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