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
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
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
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
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
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
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
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宴会或表演的热烈场景,通过对细节的精致描写,展现了当时的豪华与繁盛。开篇“平铺一合锦筵开”,就设定了奢华的氛围,锦筵即精美的地毯,用以铺设宴席之地。紧接着“连击三声画鼓催”,则点明了节奏感和紧迫感,画鼓通常用于表演前后的引导或是场景转换。
下一句“红蜡烛移桃叶起”,蜡烛的光芒在装饰着桃形花纹的灯具上闪烁,增添了一种温馨与神秘的气氛。接着“紫罗衫动柘枝来”则直接点出了诗名中的“柘枝妓”,这里的“紫罗衫”可能是指女子所穿的服饰,而“柘枝”在此或许象征着特定的乐器或者舞者手持的道具。
中间两句“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描绘的是人物装扮和动态。带钿是装饰品,胯花腰则是精美的腰带,这些都突显了装束上的华丽。而帽上挂着的金铃随着人物的转动发出声响,与“雪面回”相呼应,可能是在形容女性如同雪一般纯洁的面容。
最后两句“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则是整个场景的结束。宴会或表演已经接近尾声,不可留恋。而“云飘雨送向阳台”则描绘了一种离别之情,似乎是在说这场宴席在变幻莫测中悄然落幕。
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了古代宴会或表演的繁华与短暂,以及人间的情感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