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系兰舟上小坡,闲看春社杖横拖。
数家白板鱼鳞屋,几道青渠燕尾波。
灯烂漫,舞婆娑。朱颜暂借酒微酡。
小儿何似香山妪,爱听衰翁赤壁歌。
且系兰舟上小坡,闲看春社杖横拖。
数家白板鱼鳞屋,几道青渠燕尾波。
灯烂漫,舞婆娑。朱颜暂借酒微酡。
小儿何似香山妪,爱听衰翁赤壁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乡村春日图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和谐。首句“且系兰舟上小坡”,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悠闲的场景,诗人如同在小山坡上系好船,准备享受片刻的宁静。接着,“闲看春社杖横拖”一句,通过“闲看”二字,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春社的活动与杖的横拖,都成了这幅画面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数家白板鱼鳞屋,几道青渠燕尾波”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房屋比作鱼鳞,生动地描绘了房屋排列整齐、错落有致的景象;而“青渠燕尾波”则描绘了水渠的形状和水面的波纹,两者相映成趣,展现了乡村的自然之美。
“灯烂漫,舞婆娑”描绘了夜晚的乡村生活,灯火辉煌,人们载歌载舞,一片欢腾。而“朱颜暂借酒微酡”则通过“朱颜”和“酒微酡”这两个细节,刻画了人物的喜悦和放松,展现出乡村生活的淳朴与欢乐。
最后,“小儿何似香山妪,爱听衰翁赤壁歌”两句,以儿童与老翁的形象对比,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的喜爱与传承。儿童像老年诗人白居易一样,喜爱倾听老翁讲述《赤壁赋》的故事,既体现了对古代文学的热爱,也寓意着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乡村春日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物情感的生动刻画,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一角,既有自然之美的展现,也有文化传承的思考,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