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
寒恐结红铅,暖疑销紫汞。
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
每为遇之疏,南山挂幽梦。
袖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
寒恐结红铅,暖疑销紫汞。
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
每为遇之疏,南山挂幽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茶中杂咏》之一,专门描写茶笋。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茶笋形态和质感的精细刻画,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巧妙比喻,展现了诗人的独特观察视角和深厚的生活体验。
“袖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这两句描绘了茶笋生长于幽暗的山岩之中,其形态如同袖子般大小约在三到五寸之间。这里通过对茶笋外形的细腻刻画,传达出诗人对于自然界微小事物观察的细致和兴趣。
“寒恐结红铅,暖疑销紫汞。”这些句子通过对比手法,将茶笋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所呈现的质感进行了生动描绘。在寒冷中,它如同红色金属般坚硬;而在温暖之中,则似乎变得柔软如同熔化的紫汞。这不仅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同时也展示了茶笋在自然变化中的独特韧性。
“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这两句则是对茶笋质地与形态的进一步描绘。诗人将其比作圆润发亮的玉轴和脆弱易碎的琼瑶冰冻,通过这种精美的比喻,不仅突出了茶笋的外观特征,也传达了一种对自然之物细腻感受与欣赏的情怀。
“每为遇之疏,南山挂幽梦。”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茶笋生长环境的一种情感寄托。诗人表达了自己每当偶遇这般景象,就会在心中留下一份淡远的诗意和对自然美好的向往,这份情感就如同悬挂于南山之巅,成为他那幽深难以触及的情感梦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精细的观察与生动的比喻,将茶笋这一平凡事物提升至一种艺术品位,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华,也揭示了自然美在诗人心中的珍贵位置。
寄迹临安久,思归夕梦频。
愁多难强醉,病苦故禁人。
夜短无清梦,年高叹幻身。
出中有道伴,云壑擅余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