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风饮露,不为谋生计。知道皮囊本来赘。
问如何、一片悽婉声情,浑不似、春鸟歌喉流丽。
几年孤愤在,沈蛰空山,惟爱绿阴覆檐际。
已万事会心,科睡方酣,竹床清、柴扉教闭。
但博得、一时懒虫名,又不合、人閒尚留残蜕。
餐风饮露,不为谋生计。知道皮囊本来赘。
问如何、一片悽婉声情,浑不似、春鸟歌喉流丽。
几年孤愤在,沈蛰空山,惟爱绿阴覆檐际。
已万事会心,科睡方酣,竹床清、柴扉教闭。
但博得、一时懒虫名,又不合、人閒尚留残蜕。
这首《洞仙歌·蜕园》由清代诗人曾廉所作,通过“餐风饮露”开篇,描绘了一幅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诗中以“不为谋生计”表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强调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非物质的欲望。
“知道皮囊本来赘”,这一句借用了佛教中的观念,暗示肉体是束缚灵魂的枷锁,表达了诗人对肉体的超越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接下来,“问如何、一片悽婉声情,浑不似、春鸟歌喉流丽”,诗人以反问的形式,将自己内心的哀愁与春鸟的欢歌进行对比,突出了情感的复杂与深沉。
“几年孤愤在,沈蛰空山,惟爱绿阴覆檐际”,这里描述了诗人长期的孤独与愤慨,选择隐居于空山之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他喜爱绿树成荫的环境,似乎在寻求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寄托。
“已万事会心,科睡方酣,竹床清、柴扉教闭”,这几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在竹床上安然入睡,远离尘嚣,享受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诗人通过“万事会心”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满足,同时也强调了对内心世界的重视。
最后,“但博得、一时懒虫名,又不合、人閒尚留残蜕”,诗人自嘲为“懒虫”,并表示不愿在世俗中留下痕迹,体现了他对传统社会价值观的疏离和对个人独立人格的坚持。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