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秋七月。向凉宵、扁舟与客,共游赤壁。
清吹徐来波不动,举酒诵诗属客。
白露与、水光相接。
万顷茫茫风浩浩,飘飘乎、遗世而独立。
棹兰桨,溯空阔。正襟危坐而言曰。
客知夫、天地之间,久长无物。
惟有清风与明月,万古用之不竭。
寓耳目、为声为色。
客笑欣然重酌酒,忽盘肴既尽杯狼籍。
□□□,东方白。
苏子秋七月。向凉宵、扁舟与客,共游赤壁。
清吹徐来波不动,举酒诵诗属客。
白露与、水光相接。
万顷茫茫风浩浩,飘飘乎、遗世而独立。
棹兰桨,溯空阔。正襟危坐而言曰。
客知夫、天地之间,久长无物。
惟有清风与明月,万古用之不竭。
寓耳目、为声为色。
客笑欣然重酌酒,忽盘肴既尽杯狼籍。
□□□,东方白。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游船赤壁的景象,诗人与客人在凉爽的夜晚,一起乘坐扁舟,享受着清风和波光。诗中的意境宽广而深远,通过举杯诵诗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情感共鸣。白露与水光相接,营造出一种天地间的宁静与和谐。
万顷茫茫的风景中,诗人流露出超脱世俗、独立于世之外的意境。他提醒客人注意到天地之间虽然久长无物,但清风和明月却是永恒不变的美好,这种自然之美历经万古而不竭。诗人将这种美景比喻为寓目耳、为声为色的享受,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验。
客人的笑声和重酌酒的动作,显示出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然而,盘肴既尽杯狼籍的场景,也许暗示了一种宴席散去、欢乐不再的情感转折。而最后一句“东方白”可能是对晨曦初露的一种描绘,或是诗人心中某种期待或寄托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的高远情怀与审美追求。
密叶交櫩,约住嫩阴,窗晓偏黑。
烟沈茶锉醭侵,竹几销魂时节。
恹恹倦绪,错道浅梦梅黄,回肠说与江南客。
荷响不分明,共糟床偷滴。愁极。
花帘孤倚,闷数虬壶,乍销一刻。
翻羡閒鸳,叶底新凉分得。
濛濛翠罨,忆著旧夜灯痕,壁蝎冷篆虚寻觅。
窑色破遥青,又云峰都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