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学原非阿世材,可堪辕叟老难回。
司空城旦书何用,莫怪公孙侧目来。
正学原非阿世材,可堪辕叟老难回。
司空城旦书何用,莫怪公孙侧目来。
这首诗《读儒林传二首(其一)》由清代诗人缪烜所作,通过“正学原非阿世材”一句开篇,表达了对正道学问的坚持与对迎合世俗的反感。接着,“可堪辕叟老难回”一句,以“辕叟”这一形象,比喻坚守正道之人年岁已高,难以改变世风,暗含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司空城旦书何用”一句,引用了古代刑罚制度中的“城旦”一词,意指在城墙筑造中服苦役的犯人,此处借以比喻读书人被束缚于繁琐的科举制度之中,失去了自由和创造力。最后,“莫怪公孙侧目来”一句,以“公孙”典故,暗示那些因坚守正道而受到排挤的人,不必为他人的误解或敌视感到奇怪或惊讶,体现了诗人对于坚持真理者遭遇不公的同情与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于传统教育体制和社会风气的反思,以及对正直之士遭遇的同情与共鸣,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人文关怀。
咄咄书空中有怪,内热搜膏发痈疥。
羹藜饭芋如固然,饱食安眠真一快。
午鸡鸣屋呼不起,欠伸吉贝重衾里。
此身南北付天工,竹杖芒鞋即行李。
夜长却对一灯明,上池溢流微有声。
幻中非幻人不见,本来日月无阴晴。
昔我迁龙川,不见平生人。
倾囊买破屋,风雨庇病身。
颀然一道士,野鹤堕鸡群。
飞鸣闾巷中,稍与季子亲。
刺口问生事,褰裳观运斤。
俯仰忽三年,愈久意愈真。
送我出重岭,长揖清江滨。
方营玉皇宫,栋宇期一新。
成功十年后,脱身走中原。
见公心自足,徒步非我勤。
我归客箕颍,昼日长掩关。
仆夫忽告我,门有万里宾。
问其所从来,笑指南天云。
心知故人到,惊喜不食言。
我老益不堪,惟有二顷田。
年年种麦禾,仅能免饥寒。
君来亦何为,助我耕且耘。
嗟古或有是,今世非所闻。
涨江吹八阵,江落阵如故。
我来苦寒后,平沙如匹素。
乘高望遗迹,磊磊六十四。
遥指如布棋,就视不知处。
世称诸葛公,用众有法度。
区区落褒斜,军旅无阔步。
中原竟不到,置阵狭无所。
茫茫平沙中,积石排队伍。
独使后世人,知我非莽卤。
奈何长蛇形,千古竟不悟。
惟馀桓元子,久视不能去。
世人何局促,奔走鬓苍苍。
闻道馀杭守,独游何有乡。
禅心朝吐月,元气夜生光。
清静安罢瘵,宽仁服暴强。
声名高一世,风采见诸郎。
谒帝朱为绂,还家綵作裳。
经过留画舫,谈笑接清觞。
问讯颜依旧,峥嵘岁自长。
人生真几许,世味不堪尝。
归去闻诗罢,求余却老方。
不作清时言事官,海邦那复久盘桓。
早依莲社尘缘少,新就草堂归计安。
富贵暂时朝露过,江山故国水精寒。
宦游从此知多事,收取《楞伽》静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