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阳陂头人迹绝,荻花茫茫白于雪。
当年万家河朔来,尽出牛头入租帖。
苍髯长官错料事,下考大笑阳城拙。
至今三老背肿青,死为逋悬出膏血。
君不见刘君宰叶海内称,饥摩寒拊哀孤茕。
碑前千人万人泣,父老梦见如平生。
冰霜纨裤渠有策,如我碌碌当何成!
荒田满眼人得耕,诏书已复三年征。
早晚林间见鸡犬,一犁春雨麦青青。
秦阳陂头人迹绝,荻花茫茫白于雪。
当年万家河朔来,尽出牛头入租帖。
苍髯长官错料事,下考大笑阳城拙。
至今三老背肿青,死为逋悬出膏血。
君不见刘君宰叶海内称,饥摩寒拊哀孤茕。
碑前千人万人泣,父老梦见如平生。
冰霜纨裤渠有策,如我碌碌当何成!
荒田满眼人得耕,诏书已复三年征。
早晚林间见鸡犬,一犁春雨麦青青。
这首《宛丘叹》由元好问所作,描绘了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以及地方官员对民生的忽视。诗中通过“秦阳陂”、“荻花”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荒凉、寂寥的氛围,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凋敝。
“秦阳陂头人迹绝,荻花茫茫白于雪。” 开篇即以“秦阳陂”这一地点起笔,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用“人迹绝”和“白于雪”的荻花形象地描绘出一片荒凉之景,暗示了社会的衰败与人民生活的困苦。
“当年万家河朔来,尽出牛头入租帖。” 这两句通过回忆昔日的繁华与现在的落寞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深深忧虑。
“苍髯长官错料事,下考大笑阳城拙。” 描述了一位年迈的官员因错误判断而被嘲笑的场景,讽刺了官僚体制的无能与对民众疾苦的漠视。
“至今三老背肿青,死为逋悬出膏血。” 通过描述“三老”(古代对乡里德高望重者的尊称)背肿青紫、为债务而死的情景,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惨。
“君不见刘君宰叶海内称,饥摩寒拊哀孤茕。” 对比了另一位被称赞的地方官员刘君,他关心百姓疾苦,体现了作者对理想官员形象的向往。
“碑前千人万人泣,父老梦见如平生。” 描述了百姓在刘君墓前哭泣的场景,以及他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强调了刘君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冰霜纨裤渠有策,如我碌碌当何成!” 诗人自省,感叹自己虽有抱负却碌碌无为,表达了对自身作为的反思与不满。
“荒田满眼人得耕,诏书已复三年征。” 描述了荒芜的土地上人们仍然努力耕种的场景,以及朝廷连续三年的征税政策,反映了社会经济的艰难。
“早晚林间见鸡犬,一犁春雨麦青青。” 结尾处,诗人想象着未来,希望在林间见到鸡犬相闻、麦田绿意盎然的景象,寄托了对未来社会和谐与繁荣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对比,展现了元好问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飞絮斜阳,落花微雨,旧家门巷红深。
谢画檐蛛网,多罥残英。
十载欢场恩怨,都分付、浅醉闲吟。
春如梦,梦还如水,送了光阴。烟轻。
羃薇似帐,坐□□□栊,一碧无情。
向绿波低照,怜我怜卿。
话到五□□□,把鹃心又换鸥心。
归来也,吴天晕黄,眉月窥城。
断云做暝,正水驿无花,画船来悄。雪残未扫。
看阊门半掩,那知春到。久欠西施,莫共吴王斗草。
系孤棹。叹人远五湖,归雁都杳。心事空缥缈。
对残霸宫城,旧家池沼。追游趁早。
画十年影事,东风吹帽。江上初梅,笑我垂垂欲老。
暮寒峭。问青篷载愁多少。
荡云愁海思,俯空阔、作重阳。
奈大地秋风,无边落木,万感沧桑。高冈。
更穷望眼,指青天、一发是家乡。
斜日搔馀短鬓,暮潮咽断清商。徜徉。藓壁经廊。
寻篆刻、吊诗狂。叹当年铸错,虚名画饼,招蜀怀湘。
魂伤。悼今感旧,记京华、选胜共萸囊。
休觅残僧话往,有人独立苍茫。
半弓方罫,叹闭门种菜,东湖栖泊。
锦水花潭家万里,心事汉阴聊托。
孺子亭南,澹台墓北,暂寄田居乐。
碧鲜朱槿,望秋先补篱落。
休说识字耕夫,南山种豆,歌罢还孤酌。
束帛千旌愁搅睡,蛮语懒参戎幕。
一语知几,故人多谢阖户舟藏壑。
汉书留案,去时忘挂牛角。
旧时城郭。怕閒云万叠,路迷笙鹤。
纵万里、车马朝天,奈燕市酒空,凤闱春钥。
向日湖阴,赋归晚、凋年桑落。
似方回度曲,老署四明,写恨弦索。轻沤素盟误却。
想歌蘋怨碧,吟鬓非昨。
伴故侣、吹笛吹箫,尽娇引流莺,冻谢饥雀。
塞北江南,叹梦冷、清愁无著。
酹词仙、夜泉送响,听琴洞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