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淮之南,楚为最剧。守者为谁,以才以德。
守既视事,未逾厥月。吏则胥畏,民则胥悦。
物来必应,事至立决。守之动静,皆有法度。
不苟不简,不暴不怒。处烦以敏,辅严以恕。
庭无滞讼,狱无冤囚。民无愁叹,俗有歌讴。
古之三府,谣言奏事。今岂不然,兼采公议。
付之使节,是以用之。付之远俗,是以重之。
其俗既平,其刑既清。章德表功,来朝两宫。
两宫圣明,柱上记名。
长淮之南,楚为最剧。守者为谁,以才以德。
守既视事,未逾厥月。吏则胥畏,民则胥悦。
物来必应,事至立决。守之动静,皆有法度。
不苟不简,不暴不怒。处烦以敏,辅严以恕。
庭无滞讼,狱无冤囚。民无愁叹,俗有歌讴。
古之三府,谣言奏事。今岂不然,兼采公议。
付之使节,是以用之。付之远俗,是以重之。
其俗既平,其刑既清。章德表功,来朝两宫。
两宫圣明,柱上记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地方官吏蒋守在长淮之南治理楚地的情形。蒋守不仅具备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还以其公正、仁慈、高效的方式治理地方。他处理政务迅速而准确,无论大事小事都能妥善解决,既严格又宽厚,使得官府与百姓都心悦诚服。
蒋守的治理下,官府运作流畅,没有积压的诉讼案件,监狱中也无冤屈的囚犯,百姓生活安宁,社会风气良好,人们欢歌笑语。这种治理方式与古代三府的治理理念相呼应,即通过收集民间舆论和采纳公众意见来制定政策。
诗中提到,蒋守的治理效果显著,得到了朝廷的认可,甚至被推荐给两位皇帝,以表彰其德行和功绩。这表明蒋守的治理不仅深得民心,也得到了高层的肯定,他的名字被记录在柱上,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整首诗通过对蒋守治理能力的赞美,展现了宋代地方官吏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智慧、道德和公正来改善民众的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三君起炎汉,灵迹弥千年。
仆也钦元轨,长揖问真诠。
抱一理则契,何当授九还。
三君去已矣,玉佩畴将宣。
安得九华女,秘宝飒然传。
孰是都不勤,坐看飞羽翰。
福地倚惝恍,丹灶抚留连。
微禄焉足緤,人理难即捐。
未承慈母欢,宁论婚嫁牵。
仰惭罗姑洞,俯怅陶公泉。
连镳出洞口,相嗟且停轩。
归还縳尘鞅,转复忆㠝岏。
何用理幽绪,高吟云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