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堤防天地截,君臣名分日星明。
眼看东日沈溟海,首戴南冠赴虏庭。
奔走黍离何处所,从容柴市若平生。
指南手把当时录,读罢西风双泪横。
夷夏堤防天地截,君臣名分日星明。
眼看东日沈溟海,首戴南冠赴虏庭。
奔走黍离何处所,从容柴市若平生。
指南手把当时录,读罢西风双泪横。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诩对文天祥的颂扬之作,通过“大忠祠三首(其二)”这一主题,表达了对文天祥忠诚与气节的高度赞扬。
首句“夷夏堤防天地截”,描绘了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坚守民族尊严,犹如天地间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线,展现了他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决心和勇气。
“君臣名分日星明”则进一步强调了文天祥作为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如同日月星辰般明亮,彰显了他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尊重和遵守。
“眼看东日沈溟海,首戴南冠赴虏庭”两句,形象地描述了文天祥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选择以死明志,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
“奔走黍离何处所,从容柴市若平生”则通过对比,突出了文天祥在生死关头的从容不迫,即使是在柴市受刑,也如同平常生活一般平静,体现了他的大无畏精神和超脱生死的境界。
最后,“指南手把当时录,读罢西风双泪横”两句,通过文天祥手持《指南录》(记录其逃亡经历的书籍),在西风中读罢后泪流满面的情景,表达了对文天祥忠贞不渝、英勇牺牲的深切哀悼和崇敬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文天祥生平事迹的深情回顾,以及对其高尚人格的赞美,不仅展现了文天祥个人的英雄气概,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忠孝节义的崇尚和追求。
十年一别今重见,风度依然照映人。
韵胜折松秋露骨,气和寒谷夜生春。
三都君已传名誉,万事吾今付欠伸。
梦境楼钟同此听,独寻陈迹记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