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张元常挽歌二首·其二》
《张元常挽歌二首·其二》全文
宋 / 司马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秀眉无足验,结轖遽为灾。

乡曲三年别,江山万里回。

林闾飞旐入,书剑逐舟来。

坟草枯还绿,重泉不复开。

(0)
翻译
秀美的眉毛无法验证,突然的灾难降临。
在家乡分别已三年,如今我跨越万水千山返回。
林间小路飘进白色的丧旗,带着书剑的我乘船归来。
墓地上的草枯了又绿,深深的泉水再也不会开启。
注释
秀眉:形容女子美丽的眉毛。
验:验证,此处指命运的预兆。
结轖:突然,急促。
灾:灾难。
乡曲:故乡,乡村。
三年别:分别三年。
江山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回:回归。
林闾:树林和村落,代指家乡。
旐:古代丧事中使用的白色旗帜。
书剑:书籍和剑,象征文武才学。
逐舟来:随着船只归来。
坟草:墓地上的草。
枯还绿:枯萎后重新生长。
重泉:九泉之下,指墓地。
复开:再次打开,此处指墓门不再开启。
鉴赏

这是一首宋代诗人司马光的挽歌,表达了对故人张元常的深切缅怀之情。诗中“秀眉无足验”一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人生前的风采,但其英年早逝,如同美好的画卷被突然撕裂,令人痛心。

接着,“结轖遽为灾”表现了作者对故人的离世感到意外和不忍,仿佛灾难突然降临。"乡曲三年别"叙述了与故人分别的时间长短,而“江山万里回”则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强调了离别的心情之沉重。

在诗的后半部分,“林闾飞旐入”、“书剑逐舟来”两句,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境界。其中“林闾”象征着隐逸生活,“飞旐”则是古代车驾的装饰,引申为高洁脱俗之意;“书剑”代表了文武之道,而“逐舟来”则表明了作者对故人生前志趣的追忆和怀念。

最后,“坟草枯还绿”、“重泉不复开”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对逝者永恒纪念的心情。坟墓上的青草随季节变化而枯荣,但这份记忆永远不会凋谢;“重泉”暗示着故人生命的终结,而“不复开”则是作者对于生与死无法逆转的无奈和哀伤。

整首诗通过对故人的怀念和景物的描绘,表达了深切的哀思和对逝者的永恒纪念。

作者介绍
司马光

司马光
朝代:宋   字:君实   号:迂叟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生辰: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猜你喜欢

方壶自咏·其十

谁和阳春曲,仍操白雪音。

郊寒犹有骨,岛瘦未无心。

云到散时看,月当亏处寻。

可怜持玉尺,终不度金针。

(0)

夏日西湖闲居十首·其九

醉把青荷当箬笠,乱披红芰作蓑衣。

渔翁家在蓬瀛上,欲驾莲舟一叶归。

(0)

回至松江·其一

欲向江南采白蘋,杜鹃啼后已无春。

洞庭龙女云中降,手把双珠笑赠人。

(0)

去昌化县西四十里留宿陈东鲁南楼

碧玉山中白玉溪,武陵村落午时鸡。

南楼一觉春宵雨,夹路桃花送马蹄。

(0)

九月十六日出郡登舟如钱塘十七日舟中杂兴·其四

两夜江心对泬寥,恍兮惚里有逍遥。

堂堂皓月排空出,自觉精神涌碧霄。

(0)

次韵补柳子厚八愚诗·其一咏愚溪

嗜幽猎奇閟,身忘落天涯。

光吸泛霞濑,清弄浸月陂。

襟怀屡荡涤,性情渐愉怡。

孱颜谢往惑,晃朗还澄思。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诗人
郑学醇 游朴 黄淮 方一夔 罗亨信 吴当 苏过 黄庚 蓝仁 李龏 周孚 范梈 何巩道 夏孙桐 赵完璧 陈子壮 韩日缵 史谨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