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和阳春曲,仍操白雪音。
郊寒犹有骨,岛瘦未无心。
云到散时看,月当亏处寻。
可怜持玉尺,终不度金针。
谁和阳春曲,仍操白雪音。
郊寒犹有骨,岛瘦未无心。
云到散时看,月当亏处寻。
可怜持玉尺,终不度金针。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汪莘的《方壶自咏》之十,体现了诗人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追求和高洁情操。
“谁和阳春曲,仍操白雪音。”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他对于纯净、高雅音响的执着追求。阳春曲是古代的一种乐曲,白雪音则象征着清澈、纯洁的声音。
“郊寒犹有骨,岛瘦未无心。” 这两句暗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以及他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郊野的寒冷如同有骨之坚硬,孤岛的瘦削却仍保留着生命的迹象。
“云到散时看,月当亏处寻。”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观察自然景物的细腻和深入。他在云散的时候细细观看,在月亮渐渐消失之际去寻找美丽的瞬间。
“可怜持玉尺,终不度金针。”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标准的坚守。即使是最精致的工艺——用玉尺来量度,也绝不会使用世俗的金针去衡量作品的价值。这反映出诗人对个人艺术追求的执着和不妥协。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示了诗人的艺术理念、他的自然观察和内心情感,表达了一种超脱凡尘、高洁独立的艺术态度。
严霜肃原野,落叶菰城隈。
危楼一以眺,佳丽纷悠哉。
日华映仙掌,光生浮玉堆。
神居正葱茜,天日郁崔嵬。
水向苕霅转,江从淞泖回。
遥瞻沈约宅,俯眺子胥台。
怀古意方惬,感时心独摧。
烽火西北警,输饷东南催。
悲笳生隐忧,徒自罄深杯。
乡关望不极,离思杳难裁。
涉世寡所谐,雅志在丘壑。
投簪归青山,守拙甘寂寞。
稍拟汉阴钓,还寻鹿门乐。
当春理东畬,及秋事躬穫。
暇日呼友朋,烟萝成野酌。
巨觥交劝酬,清讴间谐谑。
忘形穹壤间,矫首同飞跃。
黄鹄摩青霄,陋彼燕与雀。
永结逍遥游,已矣谢羁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