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见将常雩,致斋返紫禁。
兰舟过照园,秀木张清荫。
问景谢今步,领要忆前吟。
却非辟异端,吾不为已甚。
龙见将常雩,致斋返紫禁。
兰舟过照园,秀木张清荫。
问景谢今步,领要忆前吟。
却非辟异端,吾不为已甚。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在泛舟长河经过万寿寺时的所见所感。首句“龙见将常雩”以龙象征皇帝,表达出一种神圣庄严的氛围,同时“常雩”暗示着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体现了古代帝王对于国泰民安的深切期望。
“致斋返紫禁”描述了皇帝在完成祭祀后返回皇宫的情景,通过“致斋”这一仪式性的行为,展现了皇帝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对国家治理的重视。“返紫禁”则点明了皇宫作为权力中心的地位。
接下来,“兰舟过照园,秀木张清荫”两句,通过“兰舟”(装饰华丽的船只)和“秀木”(茂盛的树木)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也隐喻了皇帝在自然美景中的悠闲与愉悦。
“问景谢今步,领要忆前吟”表达了皇帝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反思当前的行动,并回忆起过去的诗句或教诲,体现出其深思熟虑的一面。这里的“问景”可能是指询问自然界的景象,而“谢今步”则是感谢眼前的每一步,表明皇帝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最后,“却非辟异端,吾不为已甚”两句,表明皇帝对于不同观点或异端思想持开放态度,但不会过度放纵,保持适度的原则。这反映了皇帝在处理国家事务时的平衡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皇帝在自然美景中的闲适与思考,也体现了其对国家、宗教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浪拍金鳌,春浮铁瓮,气清天朗如秋。
江皋无事,飞盖强追游。
万顷蒲萄光里,风樯共、塔影悠悠。
人间事,年华似掷,一水与俱流。绸缪。
千古恨,纷纷离合,晋宋曹刘。
望长安何处,落照西头。
往事苍苔陈迹,夷吾在、吾属何愁。
清樽畔,谁能为我,一曲舞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