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牧羊儿,不识奇字书。
君王事边头,无亦官帑虚。
慨然分家资,补国何勤渠。
讵有忠于君,而谓不学欤。
毋令败群语,缑氏果有馀。
惜哉封禅主,更欲取名誉。
岁晚责缘饰,宜其返田闾。
河南牧羊儿,不识奇字书。
君王事边头,无亦官帑虚。
慨然分家资,补国何勤渠。
讵有忠于君,而谓不学欤。
毋令败群语,缑氏果有馀。
惜哉封禅主,更欲取名誉。
岁晚责缘饰,宜其返田闾。
此诗描绘了一位河南牧羊人对朝廷官员的批评与自我期许。诗中通过牧羊人的形象,表达了对那些不识字、无才华却执掌国事之人的讽刺,同时也反映出牧羊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和责任感。
“河南牧羊儿,不识奇字书。”一句点明了牧羊人虽然不懂得复杂的文字,但却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智慧。紧接着,“君王事边头,无亦官帳虚。”则是对那些在边疆处理国事却缺乏真才实学的官员的讥讽,他们的职位空虚,没有实际的贡献。
“慨然分家资,补国何勤渠。”这两句表达了牧羊人对于国家的忠诚和付出,即使是分割自己的家产也愿意为国家出力。接着,“讵有忠于君,而谓不学欤。”则是在质疑那些自称忠于君主却不肯学习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出于忠诚。
“毋令败群语,缑氏果有馀。”此处牧羊人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不希望因为官员们的无能而导致国家的语言(即政策、法规)变得混乱和无序。最后,“惜哉封禅主,更欲取名誉。”批评那些追求个人名誉却忽视责任的统治者。
“岁晚责缘饰,宜其返田闾。”这两句则是牧羊人的自我期许,希望在年老时能够回归到田园生活,不再纠缠于朝廷的虚华和官员们的尔虞。通过这样的表述,诗人展现了对简单、朴实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对于那些丧失初心的统治者的批判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深刻洞察,而且还传达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期待着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真正为国家带来福祉。
功名世所济,时节不可迟。
夙昔闻斯语,至今良独疑。
筋力与时背,进取将愿违。
譬如宝燕石,无用于重赀。
不恨岁月晚,畏为豪俊嗤。
见君复感叹,吾道其如台。
古之英贤人,隐显亦不齐。
出处各努力,悠悠慰我思。
昔吾临汝南,休骑思俊贤。
此邦号多士,今世犹依然。
奉诏选计偕,至者皆比肩。
子时避逃我,常独怀悁悁。
岂我非其人,长鲸隘蹄泉。
将由求之失,黄鹄去不还。
察廉未塞责,负课终弥年。
解印归卧家,百忧正缠绵。
闻子来仕门,华裾灿云烟。
手携一卷书,金碧纷蝉联。
慰我平生怀,意好何深坚。
始知向难进,非以相弃捐。
乡评让父兄,观国气无前。
翰飞果自致,大笑诸老先。
毫末为豫章,众流成深渊。
物常积于久,念子亦勉旃。
令名百世荣,文学贵本元。
爱至相期深,愧无长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