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慕长生,将留不死名。
奄随朝露变,愁见夜台成。
关令收遗草,园公罢采荣。
犹言尸解去,临穴觉棺轻。
学道慕长生,将留不死名。
奄随朝露变,愁见夜台成。
关令收遗草,园公罢采荣。
犹言尸解去,临穴觉棺轻。
这首挽词描绘了一位对道家学说抱有深厚兴趣,追求长生不老之人的命运。开篇“学道慕长生,将留不死名”表达了主人公对长生不老的向往与追求,渴望在死后留下不朽的名声。然而,“奄随朝露变,愁见夜台成”两句转折,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主人公最终如同朝露般消逝,只能在夜晚的墓穴中安息。
接下来,“关令收遗草,园公罢采荣”描述了主人公离世后,其身边的人们如何处理他的遗物和生前的爱好。关令(可能指管理墓地的官员)收集着遗稿,而园公(可能指负责料理墓园的人员)停止了采摘墓园中的花卉,暗示着主人公的离去对周围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最后,“犹言尸解去,临穴觉棺轻”则以一种超脱的视角,表达了对主人公离世的理解与接受。尸解,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修行方式,意为肉体化为尘土,灵魂得以解脱。主人公似乎在临终之际体验到了这种超脱,因此在面对墓穴时,感觉自己的棺材变得轻盈,仿佛灵魂已经飞升,摆脱了物质世界的束缚。
整首挽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富有象征意义的叙述,展现了对生命、死亡以及追求长生不老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
子乔来魏阙,明主赐衣簪。
从宦辞人事,同尘即道心。
还追大隐迹,寄此凤城阴。
昨夜新烟雨,池台清且深。
伏泉通粉壁,迸笋出花林。
晚沐常多暇,春醪时独斟。
西南汉宫月,复对绿窗琴。
戎狄寇周日,衣冠适洛年。
客亭新驿骑,归路旧人烟。
吾道将东矣,秋风更飒然。
云愁百战地,树隔两乡天。
旅思蓬飘陌,惊魂雁怯弦。
今朝一尊酒,莫惜醉离筵。
京官始云满,野人依旧闲。
闭扉一亩居,中有古风还。
市井日已午,幽窗梦南山。
乔木覆北斋,有鸟鸣其间。
前日远岳僧,来时与开关。
新题惊我瘦,窥镜见丑颜。
陶情惜清澹,此意复谁攀。
江岸一相见,空令惜此分。
夕阳行带月,酌水少留君。
野地初烧草,荒山过雪云。
明年还调集,蝉可在家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