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前终日见,十旬假满拟秋寻。
中峰绝顶非无路,北阙除书阻入林。
朝谒此时闲野屐,宿斋何处止鸣砧?
省中石镫陪随步,唯赏烟霞不厌深。
太白山前终日见,十旬假满拟秋寻。
中峰绝顶非无路,北阙除书阻入林。
朝谒此时闲野屐,宿斋何处止鸣砧?
省中石镫陪随步,唯赏烟霞不厌深。
此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探寻。开篇"太白山前终日见,十旬假满拟秋寻"表达了诗人对于壮丽山川的日复一日的观赏,以及在十天假期结束时计划前往山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中峰绝顶非无路,北阙除书阻入林"则透露出尽管山高路险,但总有路径可循。诗人不畏艰险,欲继续深入山林之中,而"北阙除书"可能是指某种标记或记录,以助于探寻。
接下来的"朝谒此时闲野屐,宿斋何处止鸣砧"展现了诗人在清晨的漫步和夜晚的休息。"闲野屐"表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怀,而"宿斋"则是在询问夜宿之地,可能是某个僧房或山中小屋,"鸣砧"则给人一种宁静、远离尘嚣的感觉。
最后一句"省中石镫陪随步,唯赏烟霞不厌深"中,"省中石镫"可能指的是某种装饰或是山路上的自然景观,它伴随着诗人的脚步。"唯赏烟霞不厌深"则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烟霞之美的无限喜爱和向往,这里的"烟霞"象征着山中的迷离与神秘。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精神寄托地的探寻。这不仅是一次身体上的旅行,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追求。
君本吴下居,复作吴下游。
爱此山水佳,役役不得休。
卓哉太史公,涉猎纵冥搜。
往躅谁能追,而有苏子由。
寥寥百载后,渺渺皆予愁。
江南地益卑,士习日益媮。
此行数百里,不过三两州。
欧韩不复作,去去将奚求。
倘君有所得,归以发我幽。
紫陌飞尘,望十里、雕鞍绣毂。
春未老、已惊台榭,瘦红肥绿。
睡雨海棠犹倚醉,舞风杨柳难成曲。
问流莺、能说故园无,曾相熟。岩泉上,飞凫浴。
巢林下,栖禽宿。恨荼蘼开晚,谩翻船玉。
莲社岂堪谈昨梦,兰亭何处寻遗墨。
但羁怀、空自倚秋千,无心蹴。
昔桥本千柱,挂湖如断霓。
浮梁陷积淖,破板随奔溪。
笑看远岸没,坐觉孤城低。
聊因三农隙,稍进百步堤。
炎州无坚植,潦水轻推挤。
千年谁在者,铁柱罗浮西。
独有石盐木,白蚁不敢跻。
似开铜驼峰,如凿铁马蹄。
岌岌类鞭石,山川非会稽。
嗟我久阁笔,不书纸尾鹥。
萧然无尺箠,欲构飞空梯。
百夫下一杙,椓此百尺泥。
探囊赖故侯,宝钱出金闺。
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
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似闻百岁前,海近湖有犀。
那知陵谷变,枯渎生茭藜。
后来勿忘今,冬涉水过脐。